文化之光——藝苑風采2(1 / 3)

文化之光——藝苑風采2

兼收並蓄的淮劇藝術

淮劇是我國漢族戲曲劇種,又名“江淮戲”。源於清代,流行於淮河流域的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江蘇鹽城、阜寧、淮安、清江市兩淮地區和寶應、興化等老揚州部分裏下河地區,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歎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兩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

後來,這種表演形式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麵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

最初的淮劇,多為民間生活小戲,其主要唱調是在門歎詞、香火調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淮調。後受徽戲和京戲影響,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現曆史生活的大戲,因需紮靠、打把子,故稱“靠把戲”。

在唱腔上,淮劇相應吸收了徽戲的唱腔加以變化,創造了“靠把調”,即老徽調。

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連綴結構,未采用管弦樂器伴奏。

20世紀初期,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何叫天又創出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隨表現內容的不斷更新,淮劇的流派唱腔也出現了紛呈並茂的繁榮景象。

後來,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開始創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

拉調唱腔在板式變化上有新的豐富和發展,加之此時出現了李玉花、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員,使淮劇的表演藝術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流動地區也從鹽城、阜寧、淮安、寶應、興化一帶,逐步擴大而遍布江蘇全省。

淮劇語言是以江淮官話的方言為基調,並兼顧附近的淮安、鹽阜等地方言而戲曲化的一種舞台語言。

建湖縣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曆史上的童子、香火戲藝人大多出生於此。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采用。

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其中四聲韻14個,即爬沙、婆娑、圖書、愁收、喬梢、開懷、齊西、談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鬆。

實際運用中,通常將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個四聲韻中,陰平、陽平字因在唱詞中專用於下句,故稱為下韻;上聲、去聲字專用於上句,則稱之為上韻。

此外,還有6個入聲韻,即霍托、活潑、六足、黑特、邋遢、鍋鐵。入聲不分上、下,習慣稱之為“一字韻”。

淮劇從唱法表演還可以分為“西路淮劇和東路淮劇”,西路淮劇主要是淮安和寶應地區,該地區是早期淮劇的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調為主調,表演略顯生硬;東路淮劇以鹽阜地區為主要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調”為主調,表演靈活。

從地區來分,又可分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遍地區;北片主要指鹽阜兩淮揚泰等地區。南片充滿著都市氣息,而北片保留了淮劇的鄉土氣息!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構,係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係統演化為戲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係。由於曆代藝人的不斷吸收創造,逐步形成拉調、淮調、自由調三大主調。

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

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的曲牌有葉子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數十首。

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中吸收並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八段錦、打菜台、柳葉子調、拜年調等160多首。這些曲調除部分民間小調外,其主調的調式、調性都較相近,結構形式也完整統一。

淮劇的打擊樂是在香火調鑼鼓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了民間麒麟鑼、花鼓鑼等,經過衍變,形成了淮劇特有的鑼鼓譜。

此外,以扁鼓、鐃鈸、堂鼓組合而成的打擊樂器配置,音色渾厚,色調明朗粗獷。

淮劇表演上素稱能時、能古、能文、能武,由於曾與徽劇、京劇同台演出,所以它較多地吸收了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同時又保持了民間小戲和說唱藝術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見長等。

淮劇的角色行當有生、旦、淨、醜,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紅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閨門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隻有小生、小旦、小醜3個行當。後來受徽劇、京劇影響,才逐漸有所發展,有“大二三花臉,老少父母旦”之說。

但也並非全部嚴格分行。如小生演員,也能唱老生、醜行。花旦演員,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員都是一專多能,文武雙全。少數全能的演員,能擔任淮劇所有行當的角色。

淮劇的武打受徽劇影響較深。如《滾燈》,頭頂一疊碗,最上麵一隻碗盛油點燈,鑽桌上凳作劈叉、倒立、烏龍攪等動作;其他如耍盤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雜技,也大多從徽戲吸收而來。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

傳統經典劇目有《趙五娘》、《蓮花庵》、《孔雀東南飛》、《孟麗君》、《打金枝》、《牙痕記》、《血手印》、《玉杯緣》、《吳漢三殺》、《九件衣》、《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李翠蓮》、《嶽飛》、《團圓之後》、《藍橋會》、《千裏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旁注]

紮靠 指古代戰將穿的鎧甲被藝術化了的戲曲服裝。在傳統劇目中,有一種武生是專長扮演穿靠的古代將士,多扮演古代人物中的主帥或大將,要求具有大將的風度,統帥的氣質,威武穩重,剛勁有力;這樣的劇目中,演員在唱、念、做、打、舞諸方麵表演都是吃重的。

香火戲 一種戲曲劇種,原起源於江蘇的揚淮一帶,在鎮江、南京、常州地區尤為盛行。舊稱“大開口”,又叫“江北戲”,它的唱腔、說白具有濃鬱的蘇北地方特色和樸實的鄉土氣息。由民間敬神念佛、跪拜祈禱,用以坐唱香火演變而成,故名“香火戲”。

八段錦 也是一種優秀的我國傳統保健功法,它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古人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8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

火流星 流星技藝由原始狩獵工具“流星索”發展而成。它由舞者將一根繩索橫放於頸後,手握繩中央,繩頭兩端各係彩珠或小碗狀的鐵絲籠頭,內裝木炭或棉絮浸油後點燃,舞起來像兩個火球在夜空中旋轉飛舞,故稱“火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