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苑風采2(2 / 3)

[閱讀鏈接]

淮劇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馬派自由調、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楊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

分別是淮劇名家筱文豔、何叫天、李玉花、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楊占魁、李少林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淮劇藝術流派。

由香火戲形成的揚劇

揚劇原稱“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兩淮地區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

最初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很久以前,江都老百姓有在廳堂陳放香櫃的習俗,據說香櫃是專為燒香敬神王所用。至清代初期,由祭祀酬神的擺案燒香火發展到兼有表演娛樂的作為香火會,他們的表演發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來表演完整的故事的時候,就成了戲劇,人稱“香火戲”。

蘇北香火戲由揚州進入上海後改稱“維揚大班”。之後揚州花鼓戲進入上海,改稱“維揚文戲”,多年之後,兩種戲合並形成維揚戲,後簡稱“揚劇”。

揚州的花鼓戲原是一種民間歌舞,很古的時候起,江都的吳堡、武堅一帶就流行著唱秧歌、打花鼓、踩高蹺、送麒麟等娛樂的技藝。

這些伎藝通常在傳統的節日表演,後來,這些表演中漸漸融入了故事、人物和行當的分工,內容大都是男女愛情之類,身段舞姿,都有一定的規格和要求,具有了戲劇的形式,因這種戲劇是從花鼓發展來的,就被人們叫做“花鼓戲”。

花鼓戲原有兩個角色,分別為小麵即小醜和包頭小旦。演出時先由全體演員“下滿場”,即一種集體歌舞,然後由小麵和包頭對歌對舞,稱為“打對子”或“踩雙”。

這種花鼓戲從清代乾隆年間就形成了,在民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他劇種的劇目,可以演40多個情節簡單的劇目,如《探親家》、《種大麥》、《借妻》、《僧尼下山》、《蕩湖船》、《王樵樓磨豆腐》等。

清代末年,揚州花鼓戲第一次由農村到杭州演出,獲得成功,並引起京劇界的注目。第二年,又登上上海大世界舞台,轟動了各處的遊藝場。

為了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藝人就把維揚小曲裏的唱本如《王瞎子算命》、《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劇本上演。音樂方麵除了“梳妝台”曲調外,又加入了維揚小曲中的一些曲牌。

這時的花鼓戲已發展到盛極一時的地步,藝人胡大海首先感到花鼓戲這個名稱已不適應當時的演出,在他的倡議下,改稱為“維揚文戲”,以區別“維揚大班”。

“維揚文戲”在上海站住了腳,開始招收女徒學藝,首批優秀女演員有筱蘭珍、筱招娣、陳桂珍以及著名坤角小生金運貴。

女演員的增加,對揚劇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為花鼓戲的唱腔隻用絲弦伴奏,不用鑼鼓,所以觀眾把維揚文戲叫做“小開口”。

雖然“小開口”是花鼓戲與清曲結合而成的一種表演形式,但卻不同於花鼓對子戲和清曲坐唱曲藝,從早期的隻有一小麵、一包頭發展為“三包四麵”,即3個醜、4個花旦,多角同台。

“小開口”戲的內容大多為生活小戲,如《探親相罵》、《小上墳》、《小放牛》、《瞎子觀燈》、《王道士拿妖》、《打城隍》之類。

後來,劇目從“兩大兩小”即《種大麥》、《大煙自歎》、《小尼姑下山》、《小寡婦上墳》發展為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的《分裙記》、《孟薑女》、《柳蔭記》。

“小開口”曲調輕鬆活潑,委婉悠揚,主要有“大鑼板”、“相思調”、“隔垛垛”、“青紗扇”等。

香火戲最初分內壇和外壇兩種。內壇多演神話故事,如《目連救母》、《秦始皇趕山塞海》等;外壇多演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

揚州花鼓戲到上海演出的時候,香火戲也到了上海,在新民戲院首次演出時,改名為“維揚大班”,在民間也有不小的影響。

香火戲用鑼鼓為伴奏樂器,曲調有“七字句”、“十字句”、“鬥法調”、“七公調”、“娘娘腔”、“水瓶調”等,高亢質樸,粗獷雄壯,於是觀眾就把維揚大班俗稱為 “大開口”。

當時,專演“大開口”的戲園相繼開張,有閘北新民戲院、虹口慶長戲館、太平橋同慶茶樓等。此外,安納金路上的“維揚大舞台”也上演“大開口”,來上海演唱的藝人逐漸增多。

這時,上演劇目漸漸以世俗的家庭題材為主,如《琵琶記》、《牙痕記》、《合同記》、《柳蔭記》、《三元記》,有“十戲九記”之說。

同時,化裝也有了發展,花旦用披紗包頭並改穿戲衣。表演則模仿京戲,並能演武戲。

揚州清曲進入上海的年代,與香火戲相近,以說唱為主,最早到上海的清曲藝人常為上海富戶人家的婚姻、壽誕一類喜事唱堂會。

香火戲和花鼓戲雖然各有不同的成長過程與特點,但語言是相同的,都講揚州話,原來唱維揚大班的藝人改唱維揚文戲的較多;維揚文戲增添了武場鑼鼓,維揚大班也采用絲弦伴奏。

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兩者互相吸引,慢慢融合在一起,並且不斷吸收民歌小調和揚州清曲的優秀唱段,內容與形式日臻完美,終於正式合並,稱為“維揚戲”,揚劇從此產生了。

同期,蘇北香火戲和揚州花鼓戲藝人在上海同台合演的《十美圖》,也是這個新劇種破土而出的標誌。

揚劇的表演藝術,一方麵繼承本地亂彈和揚州民間的花鼓、香火、秧歌、雜耍、龍燈、麒麟唱、蕩湖船等歌舞藝術傳統,另一方麵又從流行於揚州的弋陽腔、昆曲、徽調等戲曲聲腔吸取養料。

揚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說到它唱腔剛柔並濟的風韻,主要是蘊涵了花鼓戲曲調的輕綿細膩,香火戲曲調的陽剛粗獷,民歌的雋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變。

揚劇的角色行當雖有生、旦、淨、醜之分,但區別並不嚴格,演員戲路較寬,在唱腔上也隻分男腔、女腔。各行當的表演多從昆劇、京劇借鑒吸收而來,但始終保持著花鼓戲樸素、活潑的特點,生活氣息濃重。

揚劇一向重視醜行和旦行的表演,一醜一旦的傳統劇目很多,由此形成了揚劇特有的喜劇風格。

揚劇音樂屬於曲牌體,主要由花鼓戲音樂、香火戲音樂和揚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組成。

花鼓戲音樂包括種大麥調、磨豆腐調、深親調、跌懷調等曲調,風格健康淳樸、生動活潑。香火戲音樂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調、漁調等曲調,高亢粗獷,鄉土氣息濃鬱。

揚州清曲和揚州小唱包括滿江紅、疊落、侉侉調、梳妝台、剪剪花等曲調,行腔優美,典雅細膩,娓娓動聽。揚劇伴奏有文、武場之別,文場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揚琴、笛、嗩呐等樂器,武場有板鼓、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器。

揚劇的伴奏輕俏流麗,既規範而又靈活,色彩鮮明,個性獨特,在一般劇種中較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