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踩高蹺 是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
花鼓戲 我國戲曲劇種,是各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有湖南、湖北、皖北花鼓戲等,以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一旦一醜的初級表演形式。
《孟薑女》 即民間流傳的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孟薑女並不姓孟,“孟”為“庶長”的意思;“薑”才是其姓氏。
《目連救母》 佛教故事,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故事敘述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事。在我國流傳甚廣,曾經是無數圖畫及戲曲的題材。
弋陽腔 戲曲聲腔,簡稱“弋腔”, 又通稱“高腔”。是宋元時期南戲流傳至江西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繁衍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
[閱讀鏈接]
揚劇的傳統劇目有400多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審土地》、《繡符緣》、《王昭君》、《鬧燈記》、《三戲白牡丹》、《命婦宴》、《樵夫與畫女》、《鴻雁傳書》、《百歲掛帥》等。
兩淮民間小戲“淮海戲”
淮海戲流行於蘇北淮安地區、連雲港市及徐州、鹽城地區的部分城鄉和皖東北一帶。源出於海州、灌雲、沭陽一帶流行的“拉魂腔”。
淮海戲的產生有三種說法:
一是清乾隆年間,山東曆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災年饑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陽一帶賣唱乞討,有邱、葛、楊姓3人從其學藝,播下淮海戲的種子。
二是200多年前,海州民間盛行“太平歌”和“獵戶腔”兩種民歌,當地邱、葛、楊三人加以改造,形成“怡心調”和“拉魂腔”,後三人分別去淮北和縣南賣藝,逐漸形成今日的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
三是淮海戲源於秦腔,據清代李調元《雨村劇話》記載:“秦腔始於秦州,盛於長安,流入晉、冀、魯、豫至淮水止。”據此推斷,淮海戲為秦腔一支,經融會徽劇、京劇和柳琴戲後而創立的新劇種。
清代乾隆年間,海州一帶流行“太平歌”、“獵戶腔”,後衍變為說唱民問故事的“打門頭詞”,因以三弦伴奏,又名“三刮調”。
至道光年間,開始打地攤演出“對子戲”、“三小戲”,女角均由男藝人扮演。“隨身衣,就腳鞋”,化妝十分簡陋。
後來,逐漸增添了一些本頭戲,伴奏除三弦外,又增加了大鑼、小鑼、鐃鈸等打擊樂;唱腔上形成了剛勁粗獷的男腔“金風調”、高亢遠揚的女腔“二泛子”。
表演上,醜角脫胎於農村生活,創造了“雞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腳注重蹺功,在“扭”中形成了“耍手巾”、“耍扇子”、“推衫”、“投跟”等表演技巧。
1880年後,徽劇、京劇先後流入淮海地區,在交流中,迅速豐富和提高了小戲的表演藝術,出現了一大批一家班、同莊班、師徒班等班社,流傳地區不斷擴大,除淮海地區的10多個縣、市外,並延伸至皖東北一帶。
清代光緒末期,出現了第一代女藝人,後來行當發展齊全,分五腳生,即小生、文堂生、老生、奸白、勾角;還有五腳旦,即奶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兩類10行。
當時小戲的服裝、化妝、臉譜均由京劇引進;伴奏的皮三弦改為板三弦;劇目除自己原有的以外,又從京劇、徽劇、僮子戲、工鼓鑼、小唱本移植改編,有了極大地豐富,號稱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
同時,還形成兩淮地區的東北和西南兩大表演流派,東北藝人多以唱工聞名,西南藝人則以做工見佳。單維禮將剛勁的“金風調”轉入低音區演唱,又吸收徽劇“哭腔”而衍變為“悲調”;葛兆田仿效工鼓鑼唱法,創造了“小滾板”、“一掛鞭”,一氣能唱二三十句。
而女藝人王大娘改女腔“二泛子”為“嗨嗨調”,把琴書、地方小調、工鼓鑼等因素都融化於中,受到觀眾喜愛。同時表演動作也有了極大豐富與發展,女藝人賽蝴蝶、白蝴蝶及葛殿林之妻花蝴蝶,因動作花哨優美,被群眾譽為“三蝴蝶”。
淮海戲的形式早期比較簡單,既沒有豔麗配套的行頭服裝,更沒有音部齊全的樂隊。常見的,是地上放一張蘆席作為舞台,一條長凳樂隊坐著,觀眾圍在四周。
演出時,一人可擔任幾個角色;手巾、扇子作為道具,女的穿長裙,男的穿大褂,戴上自製的胡子,這些便是演員的全部扮裝。
淮海戲唱腔明快豪爽,鄉土氣息濃厚,以板式唱腔為主,兼唱部分民間小調。男女同弦異腔,女腔以“好風光”為基本調,男腔以“東方調”為基本調。
此外還有:女腔“二泛子”、“串十字”、“雙起腔”、“彩腔”、“八句子”;男腔“金風調”、“龍門調”、“小醜調”、“童子調”及各種形式的彈唱等。伴奏樂器以板三弦和淮海高胡為主。
淮海戲長期紮根於人民群眾中,不但能適應舞台演出,也能在街頭、鄉村“擺地攤”。它的音樂唱腔非常豐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城鄉民眾在行路、幹活、休憩時都要哼唱淮海戲,成為本地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淮海戲的表演藝術有極其濃鬱的鄉土氣息和豐富的民間色彩,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如豬吊腰、雞刨塘、野雞溜、驢打滾、狗拜年、鱉爬走、腳尖走、膝蓋走、鬼扯轉、穿八字、矮步蹬等藝術表演形式,極其生動有趣。
[旁注]
三弦 又稱“弦子”,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弦3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青衣 即戲劇正旦的俗稱,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
高胡 “高音二胡”的簡稱,又叫“粵胡”,廣東又稱“南胡”或“廣東胡琴”,是廣東音樂的常用樂器之一,根據二胡改製而成。高胡的琴筒由木頭製成,音域為兩個8度加一個純5度。無論是在音色還是在表現力方麵,都勝過二胡一籌。
[閱讀鏈接]
淮海戲的劇目生產和劇目創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陳規老套和清規戒律的約束,創作上演反映農村和現實生活題材,為現實生活服務,廣受群眾歡迎。
傳統劇目有《樊梨花點兵》、《皮秀英四告》、《羅鞋記》、《金刀記》、《催租》、《罵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