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苑風采3
細膩傳神的泰興木偶
揚州有木偶之鄉的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揚州木偶起源於泰興縣一帶,代表劇目《嫦娥奔月》,人物形象生動,表演栩栩如生,注重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
木偶戲,也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期稱木偶為俑。始作喪家祭祀之用。以俑的外形,模仿人或獸的動態,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階段,演化發展到傀儡戲。
史書記載,傀儡戲在唐代傳至維揚地區。尤其是在泰興民間演製木偶戲之風很盛,據考證,泰興木偶最初是從安徽傳過來的,那些帝王將相的傳統戲都是唱徽詞,也就是現在的京劇。
清代黃鼎銘《望江南百調》記載:
揚州好,傀儡戲登場。凡事由人陰簸弄,此身枉自負昂藏。木偶也冠裳。
在曆史上,“泰興木偶”的民間藝人們,人稱“戲花子”。在鄉間走街串巷賣藝,吃盡了人間的疾苦。
清代末期,揚州的木偶戲達到空前繁榮。《揚州畫舫錄》中作了詳細記載,鄭板橋的《詠傀儡》更對木偶戲刻畫得惟妙惟肖:
笑爾胸中無一物,本來朽木製成身。
衣冠也學詩文輩,麵貌能驚市井人。
得意哪知當局醜,旁觀莫認戲場真。
縱教四體能靈動,不藉提撕不屈伸。
清代嘉慶年間,徽班晉京前齊聚揚州,迅速占領演出市場,朝廷下旨禁演“小戲”,木偶戲被迫轉移至鄰縣縣城和農村集鎮。其中,杖頭木偶戲轉入到泰興、泰縣地區,在那裏生根立足,繁榮昌盛。
木偶戲班多數是由家族成員組成,實行家傳世襲的班主製。有時也雇用一些木偶藝人,這些藝人大多是半農半藝,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唱戲。
木偶戲班大多是在農家婚慶喜事、傳統節日、迎神賽會時應招助興。演出的場地不受限製。當時有些戲班子還優化組合到外地演出,在上海演出長達數月,很受上海老百姓喜愛。
當年在泰興地區名氣最響的是蘇家班子。杖頭木偶一直都是藝人躲在幕後表演,木偶戲所用樂器有京胡、二胡、鼓、鑼、鈸子等,唱念做打都是靠一個演員來完成。演員現場演唱,很是辛苦。
泰興民間藝人心靈手巧,不但會表演木偶,更有精湛的製作手藝。包括木偶服裝均是自行設計,請鄉間裁縫縫製。
泰興杖頭木偶有“神像”和“人像”兩大流派,在造型和表演方麵各有特長。“神像”方頭大耳,粗獷傳神;“人像”細膩逼真,近似真人。
泰興杖頭木偶製作分3個曆史階段:一是個體藝人從事簡單雕刻和複製民間木偶造型;二是家庭作坊將木雕、泥塑結合的複雜製作;三是製作集體以藝術創作為主,門類比較齊全。
“杖頭木偶”全長有一米左右,又叫“托偶托戲”,還有一種更通俗的叫法為“三根棒”。
即一個木偶由3根棒組成,主棒支撐木偶頭部,能控製耳、眼、鼻、嘴的閉合、張開、轉動以及頭頸上下左右的扭轉;另兩根棒操縱木偶人的雙手,又稱“手挑子”。
表演時,表演者兩手能運用自如、靈活準確地把握手中的各種道具,被稱為“手挑子”或“手扡子”。
“杖頭木偶”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槍把式”;另一種叫“直棍式”。比如前者是表現花旦柔美溫柔的性格。後者是表現武生剛柔相濟的特點。
泰興木偶仿真感強,富有表現力,演出效果生動。過去,戲班在鄉間演出,正式開演前,常加演“跳加官”等喜慶段子。隨後演出由“主家”點選的戲目,以武戲為主,內容大多移植於戲劇。
木偶戲要求情節變化快,人物動作誇張,適合木偶表演,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水漫金山》、《豬八戒招親》等。有時,一台“晚會”,一出接一出的表演,從傍晚一直演到深夜。
清代揚州文人韓日華在《揚州畫舫詞》中感慨:
竹棚一帶綠陰中,百貨開場傀儡工。
莫道童心還昨日,而今頭腦已冬烘。
可見,他對孩童時期觀看木偶戲時的天真爛漫,念念不忘!
[旁注]
嫦娥奔月 遠古神話,也是我國十大遠古愛情故事之一。傳說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嫦娥心中非常懊悔。
唱念做打 京劇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也是京劇表演的4項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兩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跳加官 舊時戲曲開場時加演的舞蹈節目,由一人戴假麵具,穿紅袍,手裏拿著“天官賜福”等字樣,表示慶賀。也稱為“跳財神”,也是戲曲界春節演出的一種習俗。
[閱讀鏈接]
過去,揚州農村有幾百家木偶表演團體,多數由家族成員組成,實行半農半藝,農忙時種地,農閑時表演。遇上農家婚慶喜事、迎神賽會時,應招助興。
表演木偶戲,對場地要求寬鬆,場院、宅院、草坪上,隨時可以圍幕開演。技藝高超的表演者,約請不斷,甚至能搭班子到上海獻藝!不僅哄得孩子們如癡如醉,也能把老頭老太看得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說唱兼備的揚州彈詞
揚州彈詞是以揚州方言為基礎的彈詞係統曲種。原名弦詞。流行於江蘇省揚州、鎮江、南京和蘇北裏下河一帶。
揚州彈詞和揚州評話同出一流,彈詞約始於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說唱,自彈三弦伴奏,故名“弦詞”。
在清代初期,評話藝人往往兼工弦同,乾隆、嘉慶年代以後才逐漸分開,清代中葉盛行期間,發展為雙檔演出,稱為“對白弦詞”,增添了琵琶伴奏。
揚州彈詞表演以說表為主,彈唱為輔。其表演與評話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講究字正腔圓,語調韻味;二是演示動作幅度更小,連手的動作都很少做,重在麵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