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彈詞的說表多用揚州方言,起角色時也用外地“碼頭話”,以區別和刻畫人物。雙檔演出,兩人合作,以不同人物的口吻、聲調對話。上手演員側重敘述,唱曲大多由下手演員擔任。
揚州彈詞唱詞安排在書詞當中。常用曲牌有“三七梨花”、“瑣南枝”、“沉水”、“海曲”、“道情”等,以羽調和商調居多。
其中又以“三七梨花”為最主要最基本的曲調,應該說,它是一支旋律優美、形態多姿、表現範圍廣、感情容量大的上品曲牌,曲調樸實典雅,古色古香,多年來少有變化,頗受觀眾歡迎。
揚州彈詞唱詞有代言體和敘事體,一般為3字句或7字句,可適當增減字,多為偶句押韻。伴奏“上、下手”協調默契,三弦彈骨架音,疏放雅樸,琵琶則潤、密多變,跌宕綺麗,謂之“三弦骨頭琵琶肉”。
揚州彈詞的說白除要求掌握一般節奏外,還有快工、慢工、繞口之分,快工又名“推寶塔”,最為常用和難說。說白要求換氣時不使人有停頓的感覺,必須做到“書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斷”,“快而不亂,慢而不斷”。
揚州彈詞藝術表演形式相對簡樸,但是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技術上講求“說、表、彈、唱”,表演注重說功和做功融合兼具。
尤其是長篇書目說表,有大場麵描繪,有人物心理表述,大至千軍萬馬,小至一草一木,各色人等皆由一人表現,不僅在眾多人物之間跳進跳出,頻繁轉換,同時也在演員“表”和角色“說”中變換自如,既有表演者客觀評述,又有角色的主觀感受。
揚州早期的說書藝術家中,多有兼演評話與弦詞的,如張敬軒、張捷三等對這兩種藝術形式都有很高的造詣,因而兩種藝術互相吸收、互相影響,共同提高。
以後揚州彈詞形成三支主要流派。影響最大的是由張敬軒後裔張麗夫、張幼夫和其子侄張繼青、張慧儂逐步形成的“張氏彈詞”,擅演的書目為《珍珠塔》、《倭袍記》、《雙金錠》、《落金扇》,被譽為“張家四寶”。
另兩派分別以周庭棟和孔慶元為代表。三門彈詞,各成一派,興於茶肆。後來,周孔兩家相繼失傳,唯張氏彈詞藝脈不斷。
揚州彈詞的傳統書目有10多部,除張家四寶外,有影響的還有《玉蜻蜓》、《白蛇傳》、《雙珠鳳》、《雙剪發》、《大紅袍》、《黃金印》、《白鶴圖》等。
[旁注]
上手 戲劇術語,可理解成熟練度、掌握程度高,與下手相對,是指傳統戲曲中的角色。上手和下手在戲曲班社裏統稱“武行”,合稱“上下手”。
琵琶 我國曆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經曆代演奏者的改進,形製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白蛇傳》 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又名《許仙與白娘子》。故事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白蛇精與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傳說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流傳有多個版本,但故事基本包括借傘、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祭塔等情節。
[閱讀鏈接]
揚州彈詞是“說說唱唱,說中帶唱,唱中夾說,說唱兼備”的一門最富有曲藝特征的說唱藝術。
揚州彈詞在清乾嘉年間就已相當繁榮。李鬥的名著《揚州畫舫錄》曾記載過幾位“工弦詞”的名家,如王炳文、王建明、顧翰章等。
曆史悠久的淮海鑼鼓
淮海鑼鼓又叫“工鼓鑼”、“公鼓鑼”、“淮海鼓書”。是徐州、淮陰、鹽州、漣江地區曆史悠久的曲種。
演出形式簡單,不受時間場地限製,內容說古論今,歌頌民族英雄、愛國誌士、忠臣良將。
淮海鑼鼓源遠流長,據傳說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經形成,其唱腔念白是淮海戲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與當地流行的淮北大鼓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傳說,淮海鑼鼓的形成和大禹治水有關,因為史載禹的父親鯀因治水失敗,被處死於東海縣羽山。
但據考證,大約在清代中葉,工鼓鑼才形成了完整的說唱形式。清同治、光緒年間,在蘇北地區極為盛行,不僅聲名顯著的藝人輩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藝術以派,爭奇鬥妍。
工鼓鑼屬吟誦類曲藝,其聲腔是在海州一帶方言的基礎上轉化而來,帶有似唱非唱、說唱相間的特點。唱腔淳厚質樸,說表豐富多彩,活躍在街前屋後,農家場院,極受蘇北地區人民群眾喜愛。
淮海鑼鼓演唱形式簡單,不用樂隊,不置布景,也不需化妝,道具隻有一桌一凳一鼓一鑼。主要通過藝人的說唱渲染氣氛,介紹人物,推進情節,敘述故事。
最讓人回味最抓人心神的是說書者的“書帽兒”,又叫“小書頭”。這是淮海鑼鼓中的一種獨特的演出習俗,在開正本之前,都要先唱一小段精彩的開篇。
其作用:一是為了等那些老觀眾,使前期觀眾能不斷情節接頭聽書;二是因為淮海鑼鼓藝人有此行規,據說不唱個小段會遭到師門上下及同道的斥責;三是為了向觀眾或行家亮嗓子,以此先聲奪人。
演唱者按其演唱書目的情節發展,在說完一段後,其大多在書中主人公命運出現危機或處於重大變故的關鍵時刻作停頓,俗稱“賣關子”。
一是為演唱者和聽眾提供瞬間休息;二為“拿簽”,即由演出的組織者或招集人出麵,或捧小鑼,或用衣服的前襟到聽眾中籌集演出費,每人多少不等,根據各人意願。還有的以糧代錢,每人或每戶一瓢小麥等。
淮海鑼鼓的演唱形式早期為兩人演唱,各司鑼、鼓。清代末年以後,方出現單人演唱。後來,逐漸改由單人演唱,演員自擊鑼鼓。
這種鑼鼓都是特製的,小鼓高約6寸,直徑不足4寸,鼓形很小,圓如球,旁有一對環,置於叉杆之上。鑼較大,圓形,直徑約7寸,麵平,聲響,無臍,跟其他鑼不太一樣,稱“獅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