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苑風采3(3 / 3)

淮海鑼鼓唱詞句式很多,變化較為自如。鑼鼓點非常豐富,它因唱詞的不同和情節的變化而變化多端。

淮海鑼鼓的傳統曲目多以曆史故事和演義小說、傳奇小說為內容,也有些吟花歎月的抒情小曲。其長篇有40多部,如:《東漢》、《水滸》、《封神演義》、《意氣圖》、《月唐》、《說唐》、《隋唐》等。短篇很多,除抒情小曲外,還演出一些摘自長篇的精彩片段。

[旁注]

淮北大鼓 誕生於淮北市濉溪縣,自明末清初已具雛形。以唱為主,說為輔,唱腔高亢婉轉,地方特色濃鬱,多采用地方小調或吸收其他地方戲曲劇種曲調,語言詼諧幽默,深受淮北地區廣大群眾的喜愛。

賣關子 原指說書人說長篇故事,在說到緊要關節處中止,用來使聽者處於懸念狀態,不知下文如何分解或如何作出推斷或結論,借以吸引聽眾繼續往下聽。後用以比喻在緊要關頭故弄玄虛,以挾製對方。

[閱讀鏈接]

淮海鑼鼓的演唱藝人之多,聽眾之廣是前所未有的。當年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小城鎮,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絕大多數人都愛聽書。這是因為當時的文化娛樂形式單一,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貧乏,所以大家都喜愛聽唱書。

夏天莊稼人聚到曬場上或庭院中,邊納涼,邊聽書,好不快哉。尤其是冬閑時節,莊稼人更是不分白天夜晚,或二三十人,或五六十人,聚集在一起,中間擺著一盆火.請一個唱書的連軸轉,有時三五天,有時半個月,有時甚至一兩個月,多少人聽得如醉如癡,涕淚交流,真可謂聽唱書落淚,替古人擔憂。

淮味濃鬱的淮海琴書

淮海琴書又名“墜子”,源於河南,變革創新並植根於淮海,流傳於淮安及周邊地區,是特有的“淮味”民間藝術品之一。淮海琴書以說唱見長,形式活潑,以音韻甜美著稱,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淮海琴書有600多年曆史,來源於“打蠻琴”,正規的名稱叫“蘇北琴書”。它早就流行於淮安、徐州、宿遷、連雲港、魯南、皖北一帶,是全國範圍內流行較廣的一大曲種。

淮海琴書第一個腳本取材於清待乾隆年間,江南蠻子羅三元運漕米進京,回來時路過山東臨清,拐騙當地婦女,途徑宿遷境內,事情敗露,當地群眾砸船救人的故事。

說書人把這個題材編成曲藝腳本,利用河南墜子,采用柳琴戲唱腔,最後逐漸演變成淮海琴書。

淮海琴書一般是“雙檔”演唱,多是一男一女,俗稱為“死夾檔子”,一人拉墜子,另一人敲琴打版。

有時也有單檔演出的,隻敲揚琴唱,或者是隻拉墜子唱,用腳綁代板,有時采用多人演唱,則配以笛子、二胡、三弦等,大有戲曲演唱的風味,可謂是妙趣橫生。

淮海琴書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獨自的藝術特色。連雲港地跨北方方言區和江淮方言區,由於藝人使用的方言不同,在傳播過程中,遂又形成了南北兩種具有不同演唱風格的流派。

屬於北方方言語係的琴書藝人,其演唱風格以樸素見長,具有粗獷、豪放、剛烈、樸實等特點。

屬於江淮方言語係的琴書藝人則以華麗見長,具有委婉、細膩、纏綿、柔軟等特點。

因此,在藝人中有所謂的“侉”、“昴”揚琴之分,其中“昴”琴往往一個曲目由數個曲牌連綴而成,藝人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具有獨特的韻味。

淮海琴書音樂,經過藝人幾百年傳承、創新,創造了許多優美的曲牌,如“百鳥朝鳳曲”,演奏者憑借指功就能奏出婉轉悠揚、悅耳動聽的鳥鵲爭鳴、雞鳴狗吠,可謂是別具一格。

淮海琴書的伴奏樂器有:墜胡、揚琴、木板,主要樂曲有大八板、小八板、悲曲、過門。過門變化較大,隨著演員的唱腔變化和情節變化,有長有短。

琴書伴奏樂的特點是伴奏時墜胡的上下把位滑動幅度大,尤其悲調伴隨演員的唱腔催人淚下。

淮海琴書唱腔曲牌分為“滾板”、“抒情”、“喜調”和“悲調”等數種類型,不僅演唱者有喜怒哀愁的聲調表情,在樂器的過門上也有明顯的區分。

喜怒哀樂的唱腔和音樂相吻合,對劇中人的性格刻畫有極大的渲染力,喚起聽眾的共鳴。

淮海琴書演唱的一個特點是:樂器隻伴奏過門,唱句中不采取音樂伴奏的方法,這樣就保證了演唱吐出的字字句句全部清晰的無幹擾的送進聽眾耳朵,保證了演唱效果。留給聽眾的印象是入耳、入腦、好聽、好記,深得廣大聽眾的喜愛。

淮海琴書書目眾多,而留傳在江淮一帶的主要有:《薛仁貴回窯》、《秦瓊賣子》、《羅成大鬧德州府》、《王天寶戲妻》、《李官保投親》等。

[旁注]

柳琴 我國的撥弦樂器。流行於山東、江蘇、安徽三省交界處,是蘇北、魯南一帶柳琴戲、安徽泗州戲和陝西亂彈的主要伴奏樂器。柳琴外形像琵琶但略小。

墜胡 我國擦奏弦鳴樂器。主要流傳於河南、山東一帶,是河南曲劇、山東琴書、呂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墜胡琴筒狀似四胡,但短而粗,用銅板或硬木製作,前口蒙蟒皮。琴杆和琴頭似三弦。琴杆兼做指板。張兩弦。除伴奏外,還用於合奏和獨奏。

秦瓊 唐代開國將領,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閱讀鏈接]

作為淮海地區的一種獨特民間文化,淮海琴書深受農村中老年人的喜歡。不論年老年幼者都會哼上兩句,其唱詞迭句押韻,語法句式錯落對整,唱起來朗朗上口,經由唱書藝人世代相傳下來的,具有悠久曆史的藝術性。

在淮安農村,夏天的晚上是琴書最為興盛的時節。人們喜歡聚集到固定的場所,坐在小板凳或柴席子上,搖著扇子,悠然自得的欣賞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