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苑風采4(1 / 3)

文化之光——藝苑風采4

獨具特色的蚌埠船俗

淮河自古是著名的船道,“平時重忌諱”是蚌埠淮河船民生活的一大特色。各幫忌諱有大同小異的,也有迥然不同的,這從船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表現出來。

比如船民在“排船”即造新船時,普遍認為前擋浪縫不能和後擋浪縫對接上,必須兩縫破開,否則認為前艙進財,後艙就會流走,不吉利。

賣船時,首先是不賣跳板,否則就把自己生財的路子賣掉了。尤其不能賣“子孫門”,即正中艙門,不然就會無兒無女斷了後代。

南河幫買豬頭、馬桶、鍋等,不能直接從別人家船上經過,必須在水上漂過去或用自己家的劃子劃過去。拎油壺上別人的船,意味過湖常遇風暴,出不了湖麵,“油”在“湖”裏。

洗被、套被不能在別人船上曬、套,“被”諧音“背”,會使人家背時,不走運。船家不外借發麵頭,不借給別人火,怕自己家的“發勢”、“旺火”被別人借走了。

大桅杆被稱為“大將軍”,不能在大桅杆附近解手。有的幫認為大桅杆住有白大仙、狐狸精,農曆大年三十晚上,還特地敬“先生”。

大桅杆如果斷了,則預示船上當家的將有大難臨頭。若遇此事,當家的即使磕頭燒香許願,仍然終日憂愁擔心。

淮河船家認為針是戳財神爺眼睛的東西,每月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動針。又認為剪子是敗家的烏龜,每月農曆初六、十六、二十六不能動剪子。大年三十晚上,船上長輩總是叮囑晚輩用紅紙把剪子封起來,一直等到過了年十六以後才能開封使用。

“翻”、“沉”等音節,尤為船民忌諱。為此,姓陳的稱為“掂不動”,“盛飯”為“裝飯”,“帆”為“篷”,“翻艙”為“轉艙”,“翻船折桅”為船家賭咒的最厲害語言。為了圖吉利,把餃子稱為“彎彎順”,麵條稱為“錢串子”。

船上犯了“忌”,即被認為關閉了別人的財門、運氣,必須由違反者給“開財門”,即放炮、燒香,或用紅公雞“掛紅”。

霧陰天行船,遇到鯉魚跳上船頭,船家認為是龍王三太子臨船,是吉祥兆頭。於是磕頭燒香,並在鯉魚身上係紅繩,按照左舷跳上來右舷放的規矩,把它重新放入水中,謂之“放生”。有的幫還常從集市買活鯉魚放生。

作為各船幫本幫的標誌,在船上升旗或木製鼇魚。北河幫的旗稱為“歪毛子”,南河幫稱為“打洋棍”。旗子在船頭,鼇魚在船尾。各幫旗子顏色、規格各不相同,高的旗杆在12米以上。

別的幫拉纖必須從大旗底下經過,否則被認為是對該幫不敬。往往一幫船在一起,旗子飛舞,獵獵有聲,十分壯觀。

淮河各船幫還各有自己的護船神。山東幫、蘇北幫以“老灌”為護船神,在大桅杆石梁上靠左有一個元寶式香爐,終年敬香,願其看家護船。南河幫、黃河幫等多敬“大王爺”,沿淮鄉鎮多有船民捐助的大王廟。

這些幫各船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早升晚落“大王旗”,遇難祈求大王保佑。過春節時,敬大王更為這幫船家的一大儀式。

大王爺是何物?

據說是一種小於7寸的小蛇,蛇頭呈方形,常在霧陰天跟著拖把上船,隻有這樣小的尺寸,在這個時期上船的蛇才被稱為“大王爺”。

大王爺上船也是船家一大喜事。船家發現後,即用一個潔淨盤子,把大王爺請上去,並用馬燈罩子罩起來。然後敲鑼打鼓,燒香放炮,手捧大王爺,乘著劃子到鄰近船上告知,各船紛紛捐獻香表。

最後,眾船家跟隨上大王廟去“送大王爺”,即在湖中無廟處,在船頭送大王爺於水中。

傳說,在送大王爺時,如在大王爺旁喊:“大王爺換袍。”就可以看見大王爺變為黑色、紅色或花色。

船民們一般生育子女較多,但長成人的卻不多,多因疾病、掉河而夭折。為了保護這些幼小的後代,船上形成一套育兒規則,從小男孩留辮子、留胎毛,直至6歲或12歲時才剃去。

小孩3歲時,用紅布做成3米多長的寬布帶,稱為“龍頭帶”。一頭係在船艙上,一頭做成像如今保險帶模樣係在小孩身上,防止掉入水裏。

四五歲時給小孩背紅漆大丫葫蘆,並帶有響鈴,萬一掉入水中,可不沉底,便於發現、搶救。

逢年遇節,家長常挨船要點米或麵,討一些各色布頭,為孩子做“百家飯”、“百家衣”。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意為百家所養,能夠健康長壽。

老人去世入棺後,特別注重下葬的風水,一般請風水先生看好風水地後,就近埋葬。有時為了尋到好風水,密封好的棺材能在船上放三四年。

活船是農曆大年三十晚上全船人員的一次集體活動。活船不是真的把船劃動。活船開始,先敲開艙鑼,把船艙板摞起來。然後由一人打號子,眾人一邊打“呀呀喲”號子,一邊用腳使勁在船上蹦跳。

活船領號人手拉錨鏈子抖動,並唱:“金絲錨鏈一大拤,老君爐裏是它家,今日落在艄公手,老龍頭上提一把。”有的唱:“一道黃河九道彎,頭道沒有二道寬,三道彎裏能跑馬,四道彎裏能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