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苑風采4(2 / 3)

平時,船家愛船如命,此時此刻,卻怕號子不高,船板跺得不響。許多船在一起,活船的歡唱聲、蹦跳聲,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家過春節的一種獨特景致。

船民觀察風雨經驗長期的水上生活,使船民形成了一套觀察風雨的經驗,基本保存在諺語中。

如“西風不過晌,過晌跟著太陽長”,意為早晨刮西風時,一般不到中午時即停,如果中午後仍不停,則隨著太陽西落越刮越大。

“南風腰裏硬,越刮越有勁”,意為刮南風時,越刮越有勁。

“星星帶水,就要下雨”,即是星星呈霧蒙蒙狀。夏天天氣燥熱,蠓蟲、蛾子撲燈火,表示馬上就要起風。陶製鹽罐子外邊出汗,表示馬上要下雨。

還有“三月三,九月九,無事不打江上走”,傳說在這兩個日子,天上神仙舉行會議,各路神仙帶風赴會,因而人間多刮大風。

再如“五月二十五,老龍探母”、“七月七,牛郎會織女”,意為母子相見,夫妻重逢,多欣喜落淚,淚珠墜入人間化為大雨。

[旁注]

鼇魚 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裏的龍珠,隻能變成龍頭魚身,稱謂鼇魚。雄性鼇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鼇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嬉戲。

元寶 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在唐代就有使用白銀支付買馬的大筆數額款項的記錄,並發現有銀製的“餅”和“鋌”,也就是仰麵似船,伏麵似桌的船形“銀鋌”。把“銀鋌”稱為“元寶”始於元代。

[閱讀鏈接]

船民春節有照船的習俗。

大年三十兒早晨,船民們爭先起早,據說誰起得早,誰就能遇到財神爺。當家的起床後,首先點著一個火把,沿船四周走一遍,意為用火驅趕晦氣,怕邪氣附在船上不吉利,又名“燎船”。掛紅這是繼燎船後的又一個儀式。

掛紅不單大年三十兒進行,平時犯了忌諱,也采取此法賠罪。掛紅用一隻單冠、翹尾、無一根雜毛的紅公雞,先磕頭燒香燒黃表紙,然後把掛紅的雞在船頭殺了,用公雞血直接在船前擋浪板上往下瀝,意為開了財門,走紅運。

雞血在前擋浪板上瀝的血跡越長,船民越高興,認為在新年裏能夠多做長途好生意,發大財。

奇特的淮陰端午節扣絨

作為民間傳統節日中3個最隆重節日之一的端午節,風俗活動是比較多的,除了各地都有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草以外,在淮陰,還有給小孩子的手腕、腳脖、手指和頸項上扣五彩絨線的習俗。

關於這種習俗,當地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淮陰地勢低窪,三年兩頭發大水,好端端的莊稼地晝夜間變成了白茫茫一片水鄉澤國。那時天災人禍,盜匪四起,打家劫舍,無所不為。

相傳有個張老漢,一家8口人,6口是10歲以下的孩子,窮得一年到頭靠吃糠咽菜度日子。這年端午節,他家和往年一樣,吃不起粽子,更喝不起雄黃酒。

為了慶賀節日,張老漢便拿隻烏盆,到附近柴塘裏去摸螺螄,想讓孩子們開開葷。摸呀,摸呀,忽然眼前一亮,有根紅紅綠綠的絨線扣在前麵的蘆柴上。

張老漢一驚:柴塘裏哪來這五彩絨線呢?他解不開這個謎,想著想著,已近晌午,全家都等著吃螺螄肉呢!他顧不得多琢磨,又低下頭來繼續摸螺螄。

忽然,張老漢的雙手在扣著絨線的那根蘆柴根觸到一件硬邦邦的東西,捧出水麵一看,是個沉甸甸的黑布口袋。打開口袋,他驚喜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裏麵裝的全是散金碎銀,約有兩三千克重。

張老漢望了望四周,四周都是茂密的蘆柴,不會有人看到。

於是,他把散金碎銀倒在烏盆裏,上麵用螺螄遮蓋起來,再把黑布口袋裝上淤泥,仍舊放在那根扣著絨線的蘆柴根部。然後,他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捧著烏盆,繞了個道,不慌不忙地回家去了。

從這一年起,張老漢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來年開春,買了田產,蓋了瓦房。對此,人人都感到迷惑不解,隻有張老漢心中有數。

那年端午節後沒幾天,有人看見兩個土匪鬼鬼祟祟地潛入柴塘,直至天黑,才垂頭喪氣地走出來。又過了一個多月,聽說這兩個土匪因為把搶劫來的東西私吞掉,被土匪頭子殺了。

過了很多年後,張老漢才敢對兒孫們講起此事的真相來,但還是再三叮囑兒孫們不準對外人講。

張老漢的兒子們都已成家立業,獨立門戶了。每年端午節時,為了紀念五彩絨線給他們這個大家庭帶來的好運氣,就喜氣洋洋地把絨線係在孩子們的脖頸上、手腕、腳脖以及手指上。

後來,人們為企盼大吉大利、長命富貴,就在端午節這天給孩子們扣絨線。這樣一來,這個風俗就逐漸形成,並且世代相傳下來了。

孩子們扣的絨線,一般要到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方可解下來,並拋到自家的房頂上。據說,喜鵲看見房頂上的絨線,就會叼走,飛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乞巧節這一天,用這些絨線在銀河上扯成一座彩虹橋,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