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年,四川旱災嚴重,饑民大增,韓琦被任命為益、利路體量安撫使。他到四川後,首先減免賦稅,“逐貪殘不職吏,汰冗役數百”,然後將當地官府常平倉中的糧食全部發放給貧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設粥棚,救活饑民多達190萬人,蜀民無不感激地說:“使者之來,更生我也。”
1043年,韓琦、範仲淹奉調回京,同任樞密副使。當時國子監直講石介聽說韓、範兩人來朝中供職,特意寫了一首《慶曆聖德詩》,其中稱讚韓琦說:“予早識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豈視店楔。其人渾樸,不施剞劂。可屬大事……。”
麵對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國勢,韓琦提出以整頓吏治,選拔人才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於當年範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所列出的10項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時弊。
這次由範仲淹主持,韓琦、富弼等人積極參與的政治改革,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
韓琦在地方官任上,治軍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設條教,葺帑廩,治武庫,勸農興學,人人樂其愷悌”。 1047年,韓琦為京西路安撫使,自揚州徙知鄆州。年末,韓琦徙知成德軍,後又移知定州。
定州久為武將鎮守,士兵驕橫,軍紀鬆弛,韓琦到任後首先大力整頓軍隊,采取恩威並行辦法,對那些品行惡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誅殺,而對以死攻戰的則予以重賞,後來他又研究唐朝名將李靖兵法,仿作方圓銳三陣法,命令將士日月操練,結果定州軍“精勁冠河朔”。
1055年,韓琦以身體有病自請改知相州。在家鄉,建造晝錦堂於州署後園。1056年,韓琦被召還為三司使。八月,拜樞密使。當年,韓琦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1059,遷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1063年,宋仁宗病死。趙曙即帝位,是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慈聖太後曹氏垂簾聽政,太後與皇帝之間關係頗為緊張。
為了調解兩宮矛盾,韓琦和歐陽修費了不少精力。韓琦、歐陽修進見太後,太後嗚咽流淚,訴說自己的委屈,並說:“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做主!”
韓琦說:“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見到英宗,英宗則又對韓琦說:“太後待我無恩。”
韓琦勸慰道:“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唯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
從此以後,兩宮關係漸漸緩和。
1064年,英宗病愈,在韓琦的勸說催促下,皇太後撤簾,降手書還政。後來,韓琦進右仆射,封魏國公。
1067年,英宗病死,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韓琦拜司空兼侍中。
1073年,韓琦還判相州,第三次為官家鄉,終於實現了“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的願望。1075年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禦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
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10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除政事之外,韓琦著作有《二府忠論》5卷、《諫垣存稿》3卷、《陝西奏議》50卷、《河北奏議》30卷、《雜奏議》30卷、《安陽集》50卷等。一生寫了大量詩文,大多收入《安陽集》行世。
[旁注]
弱冠之年 古代表示已成年,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古代男子,至20歲,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諫官 我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並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範仲淹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宋仁宗親政後,擔任右司諫一職。後與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10項改革建議。
國子監 我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明朝時期行使雙京製,在南京、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
李靖 字藥師,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樞密使 我國古代官職,始置於唐後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時改由士人充任,後又逐漸被武臣所掌握,辦事機構也日益完善。後來,樞密使把軍政大權握於一己之手以便宜從事,樞密使的職掌範圍擴大到了極限,樞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
歐陽修 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閱讀鏈接]
韓琦曆官將作監丞、知製誥、任揚州、鄆州、定州、相州知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官至宰相,與範仲淹並稱“韓範”,名重一時。
而且家中聚書萬餘卷,皆經其點校,丹黃粲然,列屋而藏,在安陽故裏築“萬籍堂”藏書樓,與歐陽修“六一堂”、司馬光“讀書堂”均為大臣中藏書最多者之一。子韓忠彥、孫輩韓侂胄均能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