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奠基——八閩風骨3(1 / 3)

文化奠基——八閩風骨3

蔡襄為官清廉書藝高深

蔡襄,字君謨,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

先後在北宋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他為官清廉,深為人們所敬重。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蔡襄的先祖蔡謨後裔蔡用元、蔡用明兄弟在唐懿宗時舉家南遷於仙遊,傳至第五代蔡宗盛,晚年請了一位地理先生,擇地建塋於“五龍盤珠”中座山峰山腰。百年之後,蔡氏族人子孫昌盛,出人頭地,蔡姓遂成望族。

其父蔡誘為人篤實憨厚,勤勞儉樸,其母盧氏端莊賢淑,性情溫柔、知書達理,夫妻相敬如賓,過著男耕女織的自耕農生活。且好善樂施,修橋鋪路。

一天夜裏,盧氏得一夢,夢見青澤亭泗州文佛對她曰:“多行善舉,可得三子,將來必成大器。”盧氏醒後,把夢語告知夫君,相信無疑,自此之後扶貧濟困,更為不吝,名聞鄉裏。

1012年,盧氏臨盆將至,忽見夜空霞光閃爍。一道紅光從臥牛山峰頂射至室裏,晶輝奪目,並有香氤氳不散。此時盧氏腹震,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夫婦眉開眼笑,希望此子將來亦學父輩,共襄義舉,故取名“蔡襄”。

蔡誘雖是農家,卻含辛茹苦把兒女撫養長大,精心教誨。他們又都是有文化的,蔡襄父母對子女從小就給予文化知識啟蒙教育,蔡襄4歲始就跟父母讀書識字。

蔡襄少年時在積善寺讀書,因為家境貧寒,許多人看不起他。有一天,寺裏的一隻白雞不見了,其實這隻雞是竄到山洞裏吃蚯蚓,整天不出來,但一些人硬說是他偷走了。

蔡襄一再解釋,那些人依然不相信他。蔡襄隻好離開該寺。後來,他考中進士,功名出仕知泉州府,為表白自己昔日清白和受冤之誤,便捐錢重修積善寺,並把該寺名改為太白峰寺,還親筆題寫了“太白峰”3個字,寓意為判斷問題時要有根據,不要憑空想象,造成誤會。

1043年,蔡襄主持諫院衙署,遇事從不回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係天下利弊、一時緩急。他認為國家安危取決於人事,國君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

由於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後來,蔡襄調任福州知州、福建路轉運使等。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加政事。

蔡襄曾兩次知泉州,他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

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遊出海口江麵寬五裏,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

1053年,王雋首倡建造石橋,蔡襄主持這項工程,費時6年多,稱名萬安橋,又稱洛陽橋。於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

洛陽橋建成後,蔡襄親自撰寫《萬安渡石橋記》,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簡約,書法遒勁,鐫刻傳神,被譽為“三絕”。

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前三家分別指蘇軾、黃庭堅和米芾。

蔡襄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

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歐陽修說:

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 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

蔡襄揮亳作書必以茶為伴。對這樣一位十分喜愛茶葉, 尤其是對福建茶業有過重要貢獻的朝廷命官,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古代的茶學家。

蔡襄的《茶錄》以記述茶事為基礎,分上下兩篇。上篇茶 證:“論茶的色、香、味、藏茶、灸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 茶”;下篇器論:“論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 、茶匙、湯瓶”。

《茶錄》最早記述製作小龍團參入香料的情況,提 出了品評茶葉色、香、味的內容,介紹了品飲茶葉的方法。是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茶書。

[旁注]

翰林學士 古代官名。學士始設於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承唐製,仍掌製誥。此後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為翰林學士之職。

進士 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製》。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詞開豪放一派,書法擅長行書、楷書,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米芾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

黃庭堅 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

《茶經》 我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麵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閱讀鏈接]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道:“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蘇頌為相發展天文醫藥

蘇頌,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宋代宰相,同時也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

蘇頌出身於廈門同安蘆山堂一個書香門第,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其父蘇紳中過進士。

蘇頌幼承家教,勤於攻讀,深通經史百家,學識淵博,世間知識如圖緯、陰陽、五行、星曆、山經、本草無不鑽研。

1042年,蘇頌中進士,為宿州觀察推官。次年任江寧知縣。3年任滿,恰逢父親蘇紳病逝。他葬父京口,從此移居潤州丹陽。

1078年,蘇頌知開封府,後又改知濠州、滄州、揚州,多次出任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