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奠基——八閩風骨4(3 / 3)

俞大猷的方略受到了上司的支持。他被授權調集福建沿海的明軍舟師,以福建製造的樓船分布沿海島嶼,伺機率領精銳部隊沿河道突襲倭寇戰艦。

1553年,俞大猷率閩中樓船突擊普陀山的倭寇新巢。次年,浙閩提督王抒縝密地偵察金塘島地形後,製訂了周密的作戰計劃,遣參將俞大猷從瀝港正麵進攻,參將湯克寬從西堠門堵住倭寇退路,采用兩麵夾攻的戰術,配合戚繼光、鄧城等將領,以福建樓船戰於寧波、紹興、鬆陽諸郡,焚舟數十艘,斬俘敵千餘人,一顯樓船的威力。

這場戰鬥也是舟山抗倭曆史上首次大捷,影響深遠。為此,俞大猷把瀝港改稱為“平倭港”。當地百姓為了褒揚俞大猷抗倭的業績,又在瀝港建立了“平倭碑”,以供後人瞻仰。

1554年,倭寇據寧波普陀,俞大猷率將主攻之,敗賊於吳淞所,代湯克寬為蘇鬆副總兵,擊賊於平望,再戰於六金壩,皆獲大捷。

1555年,新倭犯蘇州陸涇壩,直抵婁門,俞大猷偕副使任環,大敗賊於陸涇壩,繼又破賊於吳江鶯脰湖,追擊於馬跡山,生擒倭寇首領金涇和許浦。

白茆港之賊俱逃出海,俞大猷再追擊於茶山,一月之間,將浙東陸上倭寇打得東逃西竄,令倭寇聞知俞大猷的名字就心驚膽寒。

廷臣爭言俞大猷軍事幹才,遂於1556年以俞大猷代浙江總兵官。俞大猷在西庵、沈莊、清水窪、黃浦等戰役連獲大勝,詔還世蔭,加都督僉事。繼敗盤踞舟山之賊。

後來,俞大猷又取得大同、興化大捷。興化大捷班師後,俞大猷偕友人遊清源山,在水流坑清源古道石旁刻下《俞大猷興化平倭崖記》:

明嘉靖癸亥歲季春,欽差鎮守福建、南贛、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興化剿陷城倭寇。歲次竣事班師,偕友人遊諸洞。

俞大猷不但長於軍事,且精通六經,守金門、武平時,都建“立馬讀易軒”,讀書授眾不絕。

俞大猷一生的思想,當可歸入閩學一派。他把閩學思想中的積極成分付諸實踐,其治軍,以《易》來指導劍術和戰陣法式,以儒家的忠、義、仁、信等取信於士兵;其理民事,亦以儒家的仁、信等來折服百姓;其在抗倭戰爭中的傑出表現,主觀上是激發民族正氣,發揚朱熹的攘夷思想,以衛護我國的主權不受侵犯。

[旁注]

百戶 古代官名。金初設置,為世襲軍職。元代相沿,設百戶為百夫之長,為世襲軍職,受千戶管轄。明代衛所兵製亦設百戶所,統兵100人,分為2總旗,旗各50人;10小旗,旗各10人,隸屬千戶所。百戶為百戶所的長官。

《易經》 即《周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華夏5000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都指揮僉事 明代軍事指揮職務,都指揮使屬官,秩正三品,與都指揮同知分管屯田、訓練、司務等事。隸屬都指揮使司共設4人,都指揮使司長官還有都指揮使1人、都指揮同知2人,其屬有經曆司經曆、都事。

提督 為武職官名。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稱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職能分,提督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掌管區域達一至兩省。

總兵 古代官名。明初,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總兵官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事畢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明朝末年,總兵是明朝的高級將領,全國不過20人左右,權力是非常大的。

六經 指六部儒家經典,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別為《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

[閱讀鏈接]

俞大猷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馬生涯47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為囚徒”,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都督。

本邑好友潘湖黃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轉戰於蘇、浙、閩、粵之間,身經百戰,戰功顯赫,“俞家軍”威名赫赫,與當時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

《明史·俞大猷傳》曰:“大猷負奇誌”,“忠誠許國,老而彌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