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閩鄉拾英2(2 / 3)

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

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曆史悠久。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

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

北宋丁謂《詠茶》;北宋·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蔡襄撰《茶錄》;宋子安撰《東溪試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熊蕃撰《宣和北苑貢茶錄》……都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

據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1302年創立焙局,設置禦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製“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禦茶園解體長達260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征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我國皇家茶園“禦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曆史輝煌,而且象征閩茶在我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製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製了烏龍茶,釋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陸廷燦《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董天工編《武夷山誌》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鹹豐和同治年間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製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鹹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

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製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製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曆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崇安縣新誌》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複興於清。……”

武夷茶文化有1000多年的悠久曆史,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有人曾讚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

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我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36峰、99岩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武夷岩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岩岩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麵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安溪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曆代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

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麵、甌裏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

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旁注]

陸羽 字鴻漸,號競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禦史”。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我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歐陽詹 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閩南考中進士,從歐陽詹開始。明代理學名臣、鄉賢蔡清為《歐陽行周文集》作序時認為,歐陽詹中進士後,福建文士才開始向慕讀書,儒學風氣開始振興。

烏龍茶 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殺青、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鬥茶 又叫“鬥茗”、“茗戰”,是古時的一種“雅玩”。鬥茶,即比賽茶的好壞之意,是惠州傳統民間風俗之一。每年春季是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工夫紅茶 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以紅條茶為原料精製加工而成。原料細嫩,製工精細,外形條索緊直,勻齊,色澤烏潤,香氣濃鬱,滋味醇和而甘濃,湯色,葉底紅豔明亮,具有形質兼優的品質特征。

鐵觀音 產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屬於烏龍茶類,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防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等功效。

[閱讀鏈接]

福建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功夫茶。

清彭光鬥《閩瑣記》、袁枚撰《隨園食單》、梁章钜撰《歸田瑣記》、施鴻保撰《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台灣。

蜚聲中外的大紅袍茶

素有茶中之王之稱的“大紅袍”,是武夷山名茶中的珍品。有關它的來曆,民間有很多種傳說:

傳說古時候有個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被下山化緣的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看見,忙叫兩個和尚把他抬回寺裏。

老方丈見秀才臉色蒼白,體瘦腹脹,便從一個精致的小錫罐裏抓出一撮茶葉,放在碗裏用滾水泡開,送到秀才跟前說:“你喝下去,病就會好的。”

秀才見那茶葉在碗中慢慢舒張,露出綠葉紅邊,染得水色黃中帶紅,如琥珀一樣光亮,清澈見底,芬芳飄溢,一股帶有桂花的清香味浸透心肺。他喝了一口,覺得那茶澀味中帶甜,喝下去後口中生津,肚子裏“咕咕”發出響聲,腹脹消退,神清氣爽。

秀才連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說:“多承老方丈見義相救,如果小生今科得中,一定返回此地修整廟宇,重塑金身!”

秀才在寺裏歇息了幾天,便告辭了老方丈及眾和尚,赴京趕考去了。後來,秀才果然金榜題名,得中頭名狀元。皇上見他人品出眾,才華過人,當即招為東床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