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風采1
千百年來,大量中原漢人不斷向東南沿海遷徙。隨著漢人大批入閩,漢文化在福建自北向南迅速傳播,漢族的生活習俗、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漸取代土著民俗而占主導地位。同時,閩越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澱下來,成為八閩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閩民俗之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戲曲和舞蹈,如南音、莆仙戲、高甲戲、閩劇、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等。
鄭佑整理八閩南音
南音是我國一種古老音樂,在我國的八閩之地廣為流行,被稱為鄉音。
南音曲調典雅優美,既具有古君子遺風和宮廷音樂的氣質,又富有濃烈的鄉土氣息,被稱為我國音樂的“活化石”。
南音充分體現出八閩文化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韻味,人們來到閩南,把聽南音、品閩茶、看梨園戲當做是最大的享受。
南曲有《梅花操》、《八駿馬》、《四時八節》和《百鳥歸巢》四大名曲。四大名曲的初創者是誰,已經無法考察了。可它們的整理者,是明代被人尊為“八閩琴師”的鄭佑。
明朝中期,惠安崇武城西門內有一個聞名八閩的琴師,名鄭佑,字半村,崇武人稱他“鄭半仙”。
鄭佑自幼很聰明,讀過幾年書,很受老師稱讚。可是他生性孤僻,不想功名,又不愛跟他父親學做生意,隻是結交幾個少年朋友,整日彈琴玩耍。到了20多歲,父親去世後,他仍舊日日彈琴會友。
有一日,鄭佑聽一位從廣東回來的人講,廣東有一個羊城,是極繁華的地方,琴弦笙簫,名家很多。
鄭佑正感到自己生在這個偏僻小城內,學的都是村歌漁唱,土腔土調,很想找名師指點,就帶了一大筆錢,坐船到羊城去。
鄭佑到羊城後,結交了很多琴友。琴友對他說,羊城內的琴藝數白素娟最高,但是要和她結識極難。這個白素娟原是巡撫衙門的歌姬,從小受過名師的精心傳授。
後來,巡撫大人把她送給一位武官做妾,兩人恩恩愛愛,感情很好。不幸這位武官在珠江巡邏時遭台風,翻船身亡。白素娟一心守節,從此一個賓客都不見,寂寞悲傷的時候,就在家裏彈琴。
聽了這些情況,鄭佑想了一個辦法,在白素娟的住宅邊租了一間小樓悄悄搬進去住,白素娟彈琴時他就把曲調記下來,然後自己摸索試彈,這樣過了一個多月,曲調記了一些,隻是零碎不成套,彈起來格調音律也相差很遠。
事有湊巧,有一夜,白素娟開窗悶坐賞月。夜深人靜,忽然傳來熟悉的琴聲,再聽是在對麵小樓上,就叫老仆去查問,鄭佑也照實說明。
人生難得遇知音,鄭佑學琴的苦心,使白素娟十分感動。次日剛好是農曆七月十五,白素娟就差老仆約鄭佑晚上在珠江江心的船上會麵。鄭佑聽了非常歡喜。
原來七月十五是白素娟的丈夫忌日,每年這一晚,白素娟都坐船到寂靜的江心,在船頭設下香案,對著大江上香、奠酒、彈琴祭奠。
鄭佑雇了一隻小船緊靠在那隻船邊,他看到白素娟這樣的深情,眼淚也跟著流不停,心裏更加佩服她的人品。
等白素娟一曲彈完後,鄭佑才上船與她相見,說明自己不遠千裏來羊城學習琴藝的心情,請求白素娟指點。白素娟看出鄭佑是一個傾心藝術的老實人,就詳細向他講解各種指法。
鄭佑心靈手巧,經白素娟一指點,很快就全都領會。過了幾天,白素娟又差老仆把師傅終臨時傳給她的手抄的琴譜和指法的書,全套借給鄭佑,但是要求他抄完後立即離開羊城,不要再見她。
鄭佑一一照辦。從此,他的琴藝進入了新的境界,到處受到好評,名聲越來越大。
過了幾年,鄭佑到出名的金陵城遊曆。有一夜,他和幾位金陵的琴友在城中秦淮河邊的一座酒樓上飲酒。這個時候,明月當空,江風習習,鄭佑在眾琴友鼓動下趁著酒興拿起琴來彈奏。
當年,金陵城是歌妓會集的地方,內中有一位很出名的歌妓叫馬湘蘭。這晚她正好坐著小船在河上夜遊,小船從樓前經過,馬湘蘭聽見樓上傳出的琴聲,那種優美的曲調和嫻熟的技巧,立即把她吸引住了。她趕緊叫艄公把船靠到酒樓的窗口下,在那裏聚精會神地聽著。
正當馬湘蘭聽得入神的時候,琴聲突然停止了,隻聽樓上有人問:“為什麼不彈了?”
又聽一個人說:“琴聲對我說,有解音律的人在偷聽呢!”
眾人都不信,說:“鄭兄又不是神仙,琴聲哪會傳話?”
大家正說著,馬湘蘭已經上樓來,說:“是我偷聽。”
眾琴友十分驚奇,更加佩服,都說:“鄭兄的琴藝真的會傳神,仙人呀!”
馬湘蘭經大家介紹後,與鄭佑施禮相見,懇求鄭佑收她為徒弟。可是鄭佑立即婉言拒絕。馬湘蘭不死心,過幾天又備了豐厚的禮物,托幾位金陵藝壇的名人來向鄭佑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