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風采3(3 / 3)

精彩絕倫的泉州木偶戲

我國的木偶藝術,曆史悠久,大約源於漢代,興於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

而泉州素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的美稱。泉州自古就有“相公爺”跳棚的唱段:“問道傀儡那人造,當初陳平先生造出來……”

相傳唐末王審知入閩時,傀儡戲就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了屬於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曆史戲了。

到了清朝道光、鹹豐年間,木偶製作技術大大提高了,藝人們根據《目蓮》、《西遊》、《封神》等戲的特點,創造了不少花臉、鬼臉頭像。同時改進了活動頭像,把木偶又前推進了一大步。

泉州木偶戲分掌中木偶戲與提線木偶戲兩種。

掌中木偶戲,民間俗稱“布袋戲”,自明清就流傳於閩南民間。它是把小小的木偶頭和木偶的衣服連接起來,衣服像一條口向下開的布袋。

表演時,藝術家把手伸進這布袋型的衣服裏,食指套進木偶頭腔內,大拇指和另3個指頭套進在左右兩個衣袖裏,靠著靈活自如的手指,把各種木偶角色表演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其戲劇精品有傳統劇目《大名府》、《雷萬春打老虎》等。

掌中木偶戲,顧名思義,是因為它能將戲偶套入十指,在手中操弄。至於為什麼也叫“布袋戲”?相傳有多種說法:

從前,布袋戲的演出從一地到另一地。藝人們將木偶收於布袋中,以便搬運而得名。也有人認為是木偶的衣服四四方方如布袋所致。

另一說是,布袋戲演出時,舞台的布帷下,通常置有布袋,上擱竹杠,放置木偶,因得“布袋戲”之名。

布袋戲相傳是晉江落第秀才梁炳麟從街頭說書發展為“隔簾表古”而形成的。

據說,明代嘉靖年間,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屢試不第,頗為灰心。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會試,問卜於九鯉仙公廟,當天晚上夢見仙公執其手,題上“功名在掌中”5個字。

梁炳麟醒後,以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孫山,梁秀才認為神明戲弄自己,遂斷絕仕意,以其滿腹文史知識為材料,在鄉裏說書以維生。

一天,梁炳麟偶見提線傀儡戲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線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見靈活。梁炳麟於是用裨官野史的記載編造戲文,演於鄉裏之間,以抒胸中憤懣。

但讀書人的臉皮薄,於是,他又采用“隔簾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著簾幕,做有表演性的說書,孰料就此轟動,到處爭相聘演,聲名鵲起,因為木偶演於掌中,人稱此為“掌中戲”,梁炳麟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稱“布袋戲”的掌中戲也就流傳了下來。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懸絲木偶”、“線戲”、“弦絲傀儡”,顧名思義由其操作的弦線而來。

舊時,閩南人逢吉慶盛事,常邀請木偶戲來演出慶賀,所以提線木偶戲又稱為“嘉禮戲”。

提線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係有16條提線,最多的有30多條,由藝人在幕後操縱表演,使沒有生命的木偶攝入思想感情,從而演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精彩動人的故事。正是“頃刻驅馳千裏外,古今事業一宵中”。

清人蔡鴻儒在《晉水常談錄》記載:“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線戲……泉人最工此技。”

清末,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曾與文人楊秀眉創作了《說嶽》、《水滸》等連本戲,從而把木偶戲脫出僅服務於婚喪喜慶的圈子。

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傘舞、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泉州提線木偶傳統劇目有700餘出,而且都以抄本形式世代相傳。其中有些戲文,如《竇滔》,尚為全國其他戲曲劇種所罕見。

經數百年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已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製、表演“線規”、偶像製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各類木偶戲中,泉州提線木偶是唯一擁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木偶戲種。“傀儡調”聲腔剛健質樸、粗獷高亢,保留著三百多個曲牌的旋律曲調。

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難度較大,每個木偶形象都設置有16條至30餘條纖細的提線。曆代藝人憑借精湛的傳統線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了泉州提線木偶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

泉州提線木偶形象完整,製作精美,尤其是木偶頭的雕刻與粉彩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泉州木偶頭輪廓清晰,線條洗練,繼承了唐宋雕刻、繪畫風格

後世的木偶頭製作,在師承的傳統技藝基礎上,更側重於誇張與變形,尤為強調性格化和表現力,使之成為民間工藝中的珍品。

[旁注]

陳平 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楚漢相爭時,曾多次出計策助劉邦。漢文帝時,曾任右丞相,後遷左丞相。曾先後受封戶牖侯,曲逆侯,死後諡獻侯。“反間計”、“離間計”,均出自其手。

九鯉仙公 指九鯉湖的神仙,九鯉以湖、洞、潭、石四奇著稱,尤以飛潭為最,自古有“鯉湖飛潭天下奇”之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濟世,丹成跨鯉升天成仙,九鯉湖因之得名。

《說嶽》 即《說嶽全傳》,全稱《新增精忠演義說本嶽王全傳》,它是一部以嶽飛抗金故事為題材、帶有某種曆史演義色彩的英雄傳奇小說。書中展現了以嶽飛為中心,包括牛皋、高寵、張憲、嶽雲、嶽雷、楊再興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呈現了一幅壯美絕倫的英雄畫卷。

曲牌 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俗稱“牌子”。古代詞曲創作,原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

[閱讀鏈接]

我國曆史悠久的木偶藝術,在泉州地區一直盛行不衰。泉州、晉江、惠安等專業木偶劇團,其表演精彩、細膩、傳神、逼真,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譽滿中外。

1960年,晉江木偶表演藝術家李伯芬和漳州木偶大師楊勝、陳南田等組成的中國木偶藝術團,參加羅馬尼亞國際木偶聯歡節,表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榮獲一等表演獎和金質獎章。

1979年,泉州木偶劇團赴京參加建國30周年獻演《火焰山》,獲得一等獎。1980年,晉江木偶劇團創作的《白龍公主》參加全國戲劇會演,榮獲文化部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