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搖籃——史前時代3(2 / 3)

農業和畜牧業雖然有了一定的規模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況,但畢竟生產力較為底下,其產品還是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因此,還需要一些采集和漁獵活動作為補充。

采集的植物種類有數十種之多,主要采集各種植物的果實、莖、葉和根部。此外,也采集河湖裏麵的貝類和魚蟹。

狩獵方麵,大型凶猛的哺乳動物如虎、狼、豹、野豬等,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捕獲,而小型的動物,如羊、雞等,則單個人即可捕捉。

這些動物的肉可以食用,皮毛可以用來禦寒,骨骼可以加工成比較堅硬的工具,比如,骨針、骨耒等。

[旁注]

耜 我國古代一種農具,是原始翻土農具耒耜下端的主要鏟土部件,裝在犁上,形狀像鐵鍬和鏵,用以翻土。最早是木製的,後用金屬製。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耜頭形製為扁狀尖頭,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廟底溝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的一個文化類型,因首先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而得名,遺址分布中心在河南、陝西、山西三個地區。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釜,甑、罐、甕、缽及小口尖底瓶等。彩陶數量較多,顏色黑多紅少,紋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渦紋、三角渦紋、條紋、網紋和圓點紋等。

炎帝 號神農氏,又稱赤帝,華夏始祖之一,我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炎帝功績很多,製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作五弦琴,削木為弓,製作陶器,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部落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軒轅 即軒轅黃帝,我國遠古時代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生於姬水,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河南新鄭市人。《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創醫學。

《五帝本紀》 《史記》全書130篇中的第一篇,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5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跡,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製音樂舞蹈等多方麵的情況。

[閱讀鏈接]

據說,耒耜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發明的。神農氏發明耒耜是得到了“野豬拱地”的啟發。

一次,神農氏和大家一起圍獵,來到一片林地。林地裏,凶猛的野豬正在拱土,長長的嘴巴伸進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一路拱過,留下一片被翻過的鬆土。

野豬拱土的情形給神農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反複琢磨,先將打獵用的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腳踩在橫木上加力,讓木尖插入泥土,然後將木柄往後扳,尖木隨之將土塊撬起。這樣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鬆軟的土地。

這一改進,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將種植由穴耕變為條耕,使穀物產量大大增加。這種加上橫木的工具,便是“耜”,後來對耜加以改進,成為“耒耜”。

堯、舜、禹的傳說故事

堯是我國古代原始社會晚期的一位部族首領,他主要生活於古代平陽,即山西臨汾地區。

堯廉潔自律,生活艱苦樸素,《韓非子·五蠹》記載:

堯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掾不斵,糲粢之食,藜藿之羹,雖監門之養不敵於此矣!

意思是說堯在擔任首領的時期,其生活狀況是冬天禦寒披鹿皮,夏季穿件葛蔴衣,住房樑檁不修飾,飲食是野菜湯和粗糙米,即使是後世看門小吏的生活也比他好上多倍!

堯對於百姓的生活是關懷備至,《說苑·君道》記載:

堯存心於天下,有一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

意思是說帝堯關心著天下所有黎民百姓,隻要有一人挨餓,堯就自責說:這是我讓他挨餓的呀!隻要有一人受凍,堯就自責說:著是我讓他受凍的呀!隻要有一人犯罪,堯就自責說:這是我陷害的呀!

堯的這種廉潔自律、關心百姓的崇高風格,受到老百姓的衷心愛戴,《尚書·堯典》雲:

帝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意思是說帝堯像上天一樣對人民寬厚仁愛,像神明一樣充滿智慧。老百姓就像依附太陽一樣親近帝堯而感到溫暖,他的恩惠像雲雨滋潤萬物一樣遍施於全體人民。

帝堯作為首領雖然比一般人富有,但並不驕奢淫逸,衣著打扮仍像普通人一樣戴著土黃色的帽子,穿著深黃色的衣裳,坐著白馬所拉的紅色車輛。他以身作則,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親近團結各族群眾。

各族群眾安定團結,各級首領也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在帝堯的領導之下,各級首領忠於職守,各個部族合作共事,當時的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和諧相處的局麵。

帝堯率領族人發展社會經濟特別是發展農業生產。他首先率領人們克服自然災害,開始是克服旱災,接著是克服水災,《孟子·滕文公上》雲:

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