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是一項季節性很強的生產活動,堯在治理自然災害的同時,為發展農業生產,又派遣專職人員觀察星象,以便準確地掌握季節變化。
他指派人嚴謹地遵照天時運行的規律,根據日月星象運行製定出準確的曆法,告知族人按曆法規定的季節從事農業生產。
他對製定曆法的人說:一個周期為三百六十有六日,多餘的時間可置閏月的辦法來構成一個整年。他告誡各級首領各司其責,從而使以發展農業生產為主的各項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
舜生於山西永濟縣城的諸馮村,永濟古稱蒲阪,傳為舜都。舜長大後,來到曆山腳下獨自生活,他勤勞樸實,樂於助人,因此名聲極佳,他在曆山耕種,曆山的農夫讓給他田地,他到芮城縣北雷澤捕魚,漁民們請他到家裏住。
他到陶城學製陶器,一學就會,而且製作得非常精美。他所居住的地方,第一年就成了村莊,第二年就成了城鎮,第三年變成了繁華熱鬧的都市,人們都非常擁戴他。
堯帝選拔賢才,四嶽之長就向堯帝舉薦了舜。於是堯帝就選他作自己的繼承人。當舜50歲時,堯帝把天下大事托付給他。舜總攝大權,統領百官,作了一係列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他向堯帝推薦了高陽氏蒼舒、叔達等才子8人,謂之“八愷”,接著又舉薦了高辛氏伯奮、促堪等8位能人,謂之“八元”。這16位賢人幫助他輔佐堯帝,把天下管理得很好。
帝堯時,境內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禹的父親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禹繼續治理水患。
禹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經過了13年治理,消除了黃河洪水泛濫的災禍。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
他帶領治水的民工,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為了治水,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放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完成了使命。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
堯把帝王的位置禪讓給舜,舜在蒲阪即帝位,就以蒲阪為都。那時洪水泛濫,舜帝命禹治理,禹治水有功,就拜禹為司空,總理百官。
他又請懂得稼穡的後稷管理農業,契管理教育,皋掏管理司法,垂管理手工業,益管理出澤,伯夷負責天下的典禮,夔製譜作樂,龍傳達君主命令:謂之“九官”。
堯帝去世之後,舜帝辦事更加謹慎,他征聘賢人輔政,立誹謗之木,設進諫之豉,讓人民提意見,以改正自己的過失。
舜在位33年時,正式把天子之位禪讓給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以安邑為都城。安邑即山西的夏縣,其遺址稱“禹王城”。
[旁注]
《韓非子》 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20卷,作者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全書由55篇獨立的論文集輯而成,大都出自韓非之手。其學說的核心是強調以法治國,對秦漢以後我國社會製度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該書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善用寓言。
《說苑》 又名《新苑》,共20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逸聞軼事,其中以記述各學派代表人物的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尚書》 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幾部分。
《孟子》 記錄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共有7篇傳世:《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司空 古代官名。西周開始設置,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春秋、戰國時繼承這個設置。漢朝本無此官,漢成帝時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但職掌與周代的司空不同。
諸侯 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
[閱讀鏈接]
舜酷愛音樂,他讓樂師製了九抬、九韶等古樂。因用簫笛演奏,故稱“簫韶”。這種古樂雍容典雅,清揚婉轉,演奏起來,據說鳳凰也會飛來起舞的。舜彈奏古琴非常動聽。
有一次,他登上熏風樓,麵對浩渺的百裏鹽池,彈唱起自己譜寫的《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意思是:南風多麼和薰啊,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南風多麼及時啊,可以增加老百姓的財富。從中可以看出,舜是一個賢明的首領,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