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梁結構 即抬梁式,也稱疊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的主要形式。抬梁結構使用範圍廣,在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築中普遍采用,更為皇家建築群所選。
垂脊 我國古代屋頂的一種屋脊。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的建築上自正脊兩端沿著前後坡向下,在攢尖頂中自寶頂至屋簷轉角處。垂脊上有垂獸作飾物。其中歇山頂垂獸在垂脊下端,其餘則在垂脊中間偏下的地方。
[閱讀鏈接]
有關懸空寺的建造過程,有這樣一個故事。
北魏年間,拓跋氏建都平城,一位皇帝突然想在恒山修建道場。這座夢想中的道壇將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成為懸空的建築。朝廷頒發招能榜文,招募天下能工巧匠建造懸空寺,建築官將“懸”字改為“玄”,以求工匠建造“懸空寺”。
不久,一位住在恒山腳下的著名工匠揭下榜文,開始建造“玄空寺”,當巍峨的寺院建成後,皇帝發現“玄空寺”沒有懸空時,非常生氣。
工匠的徒弟挺身而出,答應建造皇帝想象中的懸空寺。師徒二人開始苦思冥想,希望能在規定的日期,建成懸空寺。距離竣工的日子很近了,徒弟望著窗外空想,他看見一隻蜘蛛抱著根蛛絲在屋簷下晃來晃去,沒多久便織出了一張懸空的蜘蛛網。
徒弟大受啟發,以借力學原理附崖建造懸空寺的構想很快形成。他與師傅共同設計,在恒山腳下的金龍峽內,開始建造懸空寺。他們在翠屏峰的峭壁上,將人懸空吊在半山腰進行懸空作業,巧借岩石為暗托,在陡崖上鑿洞眼,然後再插入飛梁為基,並在基上建成殿閣樓台,使懸空寺上載危岩,下臨深穀,最終建成了這座懸在半山腰的空中樓閣。
懸空寺建成後,聲播天下,民間流傳出這樣的順口溜:“懸空寺,寺懸空,神奇絕妙在天空,神仙指點蜘蛛網,金龍峽口現神宮”。
古風猶存的山西窯洞民居
人類的最早住所,是在樹上“構木為巢”,或利用天然洞穴,其中主要是天然洞穴。挖掘土窯作為居室,是一種穴居形式,其淵源十分古老,《禮記·禮運》記載:
昔者先王宋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
《孟子·滕文公下》也記載: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裏所說的“營窟”,就是挖成的穴居住室,它是古人類在學會構築地麵上的土木結構的房屋之前所住的居室。山西地區穴居住室,有數千年之久的曆史。
原始人類在黃土高原上挖掘的住室,最初完全是仿照天然洞穴的。天然洞穴曾給早期的原始人類提供躲避風寒雨雪、防禦野獸侵襲的庇身所,但適宜的天然洞穴畢竟不多,不能滿足日益繁衍的原始人類的居住需要。
故當黃土層形成後,他們便嚐試著在高原的向陽坡,在溝坎斷崖上向裏挖洞,利用黃土的鬆軟和黏性結構,掏成拱形的橫穴居室。
《墨子·辭過篇》所說的“古之民……就陵阜而居,穴而處”,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山西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山西窯洞,是一種頗有古風的居住形式。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黃河流經大半個地區,沿岸的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梁峁縱橫。山西先民因地就勢,建造了許多別具風格的窯洞。
山西石樓岔溝有一處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存,平麵呈方圓形,入口處小,室中央有灶。這是三晉地區窯洞的“始祖”。橫穴居室最初為單個的,後來又發展出幾個洞穴連在一起的。
仰韶文化時期的窯洞流行土木結構建築,形製上主要有圓形半地穴、圓形平麵、方形半地穴、方形平麵以及窯洞式幾種。
建築材料為木材、樹枝、粟秸、草筋、藤條、繩索、泥土及料礓石等。建造方法是先平整地麵,如是半地穴則先挖出房基,形成房基下部,接著挖出火塘和栽插支撐房頂的主柱洞及插立小柱或木板形成牆骨的穴槽。
然後樹立木柱及作牆骨的小柱或木板,同時用藤條或繩索將其捆結及加梁蓋頂,再在地麵、牆骨和屋頂塗抹草泥,並用黏土塗抹火塘,有的房屋還塗一層米礓石漿,最後整修室外地平麵。
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人們開始更多地集中到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或盆地地區定居下來,並形成一個個原始村落。
在這裏,挖掘橫穴居室是不適宜的,於是采取了向下挖豎穴居室的辦法,初期的豎穴居室幾乎是橫穴居室的側置,即在地上挖一個一人多高的豎坑,坑中立一柱子,上麵置錐形棚頂。
為了出入的方便,坑壁上置有橫木以供登攀,或者置有斜坡門道。有一個龍山文化時期的窯洞形製是這樣的:其口徑2.8米,底徑3.15米,深2.1米,為圓形袋狀,坑底偏西南處,有一圓形柱洞,是放置支撐屋頂的立柱。東南邊有斜坡門道。人在穴室中的活動全在地下,是一個地穴式居室,也可以稱為土窯式房屋。
地穴形居室雖然解決了平原地區的居住問題,但陰暗潮濕,不利於人類的生活,因而隨著人們構築屋頂技術的提高,便逐步改為半地穴式了。
一座半地穴式房屋形製是這樣的:平麵近於圓形,直徑2.63米至3.12米,深0.6米左右,穴底中央偏南的地方挖一個柱洞,先挖一略大些的柱洞,立好柱子後,再用泥土混在一起填入柱旁空隙,並拍打結實。沒有窗,門開在中腰部,頂為穹廬式,為茅草覆頂。
半地穴居室在通風、采光方麵都比地穴式居室好得多。半地穴房屋除了有圓形的外,也有方形或長方形的,有的在出口處有斜坡門道,居室與門道間有一低矮的門檻,在門道上方也有波形頂,可以防止雨水順門道流入室內。
龍山文化時期,山西窯洞建築技術最大的進步就是石灰被廣泛運用於地麵和牆壁,形成白灰麵房屋。另外,這時期窯洞大量增多,說明人們已更多地認識到適合於本地特色的建築形式。還有,房屋的結構和形態趨於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