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妙神韻——濃厚藝術2(3 / 3)

半地穴式進一步發展,就是地上建築了,一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地麵建築呈“凸”字形,居室為方形,南邊中部為向外凸出的門道。

在其北壁中部邊緣和南邊門道左右兩角間,大致對稱地排列著四塊明礎石,說明這間房子的房頂是用四根立柱支撐的,顯示出向後世土木結構的民居的演變痕跡。

山西地區窯洞都經曆了地穴式至半地穴式至地麵式的發展曆程。在新石器時代,從穴居到地麵建築的各種類型在晉南地區都已出現,其中穴居住室有橫穴、豎穴、半地穴以及單間、雙間各種樣式,有的還組成了居住群落。

從發展的進程來說,是先有橫穴居室,後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居室,最後為地麵建築。但同一時期又往往並存著幾種類型,較完善的新式建築不能完全替代老的建築形式。

尤其是橫穴居室,具有易於挖造,節省建材,而且冬暖夏涼,防暑禦寒性能良好,因此,窯洞成為山西民居中富有特色的一種類型。

山西窯洞類民居具有許多優點,是其他住宅形式無法比擬的。嚴冬季節,窯洞裏溫度在10至12度,濕度為30%至75%,每天燒火做飯,煙火通過暖炕排出,可以提高室溫。

窯洞還有施工簡便、造價低廉的優點,不僅如此,窯洞還有不破壞地貌原型、不占用耕地的特點,有利於維護生態平衡。

因為窯洞是在地下,四周又有厚實的土層,因而具有防火、防風的功效。正由於有這麼多優點,窯洞被當地的人們稱為“冬暖夏涼”的“神仙洞”。

山西的窯洞類民居是由新石器時代的橫穴居室、豎穴居室沿襲、演化而來,古風猶存。經過漫長的演變,窯洞類民居有了一些變化,從類型上說,有靠崖窯、地坑窯和磚石砌造的錮窯。

從構造形式說,窯洞內設有土炕,洞口有門窗,有的還用磚石砌成門臉;窯洞不僅有單間的,也有多間的,還有的在窯洞正房兩側築有廂房,組成院落。可謂多種多樣,各具特色。

靠崖窯是山區和丘陵地帶常見的一種窯洞,除了利用現成的溝坎斷崖外,更多的是將山坡垂直削齊,形成人造崖麵,然後向內橫挖洞穴,平麵呈長方形,頂為拱券形,洞口安裝木製門窗,一般在門上開一與門同寬的窗,門旁開一大窗,最上部再開一個通煙氣的小窗孔,俗稱為“一門三窗”。

有的在窯門口用土坯砌成門臉兒,刷塗石灰,富裕的人家也有用磚、石砌門臉兒的,甚至整個崖麵都高高地砌上一層磚牆;窯洞內也有用磚、石護砌在黃土外表的,優點還抹上泥灰,塗以油漆彩畫,成為比較講究的窯洞。

靠崖窯往往依山勢挖成一排多孔窯洞,或上下數層多排窯洞。《隰州誌》記載:

有曲折而入如層樓複室者,每過一村,自遠視之,短垣疏窗,高下數層,縫囊捆屨,曆曆可指。

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兩種,窯洞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形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築藝術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布置幾層台梯式窯洞,類似樓房。

地坑窯是在地麵上挖一個大坑,形成天井,然後再在坑中的土壁上挖洞開窯,形成獨特民居。地坑窯因是在方坑中向四麵挖窯,采光程度大不相同,在使用上,一般是北麵的正房為會客、居住的地方,其他方向的窯洞用作儲藏糧食、雜物及廚房等。

後期用磚修砌門臉兒,坑沿兒擋水的土壟一般用屋瓦覆蓋,類似一圈低矮的屋脊。

除了靠崖窯和地坑窯外,還有用磚或石砌成的窯洞式居室,即磚窯、石窯,又稱作“錮窯”。錮窯的建造是先砌出房間的側牆,上部以拱券的形式結頂,再將後部用磚封堵,前麵建造門窗。錮窯可以建成一間或並列數間,也可組成院落,即錮窯院。

[旁注]

《禮記》 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又叫《小戴禮記》。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墨子》 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

火塘 又叫“火坑”、“火鋪”,是在房內用土鋪成的1米見方的土地。以前,火塘裏立有三塊石頭,以備燒火煮飯之用。後來,都改用鐵三腳架。主火塘裏終年煙火繚繞,白天煮飯,晚上烤火取暖。在許多少數民族中,火塘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進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

廂房 在正房前麵兩側的房屋。四合院在建築上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麵是正房,東西是廂房,東麵的廂房叫東廂房,西麵的廂房叫西廂房。南麵是倒座,東西南北四麵都是房子,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

天井 四麵有房屋、三麵有房屋另一麵有圍牆或兩麵有房屋另兩麵有圍牆時中間的空地。因麵積較小,光線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名。南方房屋中多天井結構。

[閱讀鏈接]

山西窯洞裏多有土炕與炕圍。土炕是休息睡覺的地方,也是取暖的設備。它三麵靠牆,炕內部用土坯或者磚砌成縱橫相通的通道,一頭經過牆內通道直到房頂,為排煙氣口,一頭連接炕頭的灶火是熱源。

女主人在地下把柴火塞進灶口做飯,熱量通過通道使全炕發熱,全家盤腿坐在炕上圍著炕桌吃飯,或是全家坐在炕上閑話,有客來時讓脫鞋上炕,圍炕桌抽煙喝茶。有的地方經濟富裕,還把火道通過火牆,取暖就更方便了。

與“炕”相連的是炕三麵靠牆的牆麵,從炕麵起往上約1米,彩畫了各種圖案、圖像的裝飾,這就是“炕圍”,圖畫叫“炕圍畫”。

“炕圍畫”反映了農民的精神生活,有曆史故事和傳說,如“劉海戲金蟾”、“孟母三遷”、“孔融讓梨”、“二十四孝圖”等,也有翎毛花卉、山水人物,還有“連年有餘”、“錦上添花”、“四喜齊來”等,包含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