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妙神韻——濃厚藝術3(1 / 3)

絕妙神韻——濃厚藝術3

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晉祠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及母後邑薑而興建的。晉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是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西南懸甕山麓的晉水河畔,晉祠曆代均有修建和擴建。南北朝天保年間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

646年,唐太宗李世民遊晉祠撰《晉祠之銘並序》碑文,又一次擴建。,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正殿供奉唐叔虞,北宋天聖年間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薑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此後,還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鍾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至此,晉祠格局始定。

晉祠的主體結構主要由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鍾鼓樓、魚沼飛梁和聖母殿組成。

水鏡台是明清時搭建的戲台,戲台分前後兩部,後台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補建。前台立12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周圍加各種裝飾,製作工藝精細。後台台身四角立柱,有兩麵圍廊與前台連成一體。

前後台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台”橫匾。台基高出地麵1.3米,前沿排列60厘米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欄,將前後台圍一周,使整個建築渾然一體。

水鏡台體現了殿、台、樓、閣四種風格。東麵上部為重簷歇山頂,下部為寬闊的宮殿形製。西麵上部是單簷卷棚頂,下麵是寬敞的高台。這是一座由殿樓和卷棚合而為一的特殊建築。

後半部分單簷卷棚頂樓台式是演劇的前台,麵對聖母殿。四周為廊,門左右各一圓窗。據說台下埋著許多大水缸,每兩個扣在一起,形成4個“大音箱”。因為有了這大甕音箱,不論站在廟裏何處,都能聽到台上的聲音。

水鏡台上部懸著一塊匾額,上書“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清代補建的卷棚上懸正額“水鏡台”,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獻殿殿身三間,歇山頂、四周無牆,中間前後辟門,其餘各間,在堅厚的檻牆上安叉子,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

敬神時,燃一炷香,那五穀之氣,便會使人置身於雲霧漫漫,青煙繚繞的神秘氛圍之中,從而使人的心靈不由自主地產生某種微妙的變化,上達於天,天人妙合。

魚沼飛梁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

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或大,遊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沼內立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鬥拱和枕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麵。

橋麵作十字形,東西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麵1.3米,前後與獻殿和聖母殿相接,南北橋麵長19.5米,寬3.8米,左右下斜連到沼岸。

由於橋麵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地麵相平,整個造型猶如一隻欲展翅飛舞的大鳥,故稱飛梁。飛梁北魏時已存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即有“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的記載。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聖母為唐叔虞之母邑薑。聖母殿原名“女郎祠”,聖母殿坐西向東,位於中軸線終端。

殿麵闊七間,進深六間,重簷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殿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極為寬敞,是古建典籍《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製實例。

大殿簷柱側角升起明顯,給人以穩重之感,殿堂結構為單槽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為深一間的回廊,構成下簷。殿內外采用“減柱法”,以廊柱和簷柱承托殿頂梁架,擴大了殿內空間。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盤龍8條,為宋代遺物。殿內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薑居中而座,頭戴鳳冠,麵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

侍女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有的像是在招呼微笑,有的似乎在竊竊私語。彩塑侍女個個塑造得麵目清秀,圓潤俏麗,從容自若。在這些彩塑侍女身旁幾乎能感到她們的呼吸和脈搏的跳動,仿佛聽到年輕侍女們的娓娓低語,真是惟妙惟肖。

聖母殿內的彩塑、周柏唐槐和難老泉是“晉祠三絕”。 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經幾千年的歲月洗禮,至今還茂盛蔥鬱。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

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裏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度,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

晉祠的選址是非常講究的。晉祠選擇在了晉陽城西南的懸甕山麓,背負懸山,麵臨汾水,依山就勢,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層設置,在山間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勢的顯露,山勢的起伏,構成壯麗巍峨的景觀。

山坡上的建築處於視覺注意力集中的焦點,其整體趨勢與山體內在的向上的趨勢相呼應,獲得了優美的天際廓線。

晉祠的布局也非常講究,集眾所長與一身,創造了一個更為豐富合理的空間。通過層層遞進,主次、大小、遠近、虛實、動靜、明暗的對比突出了主體空間,給人以變化豐富的感受,增強了其意境的表現力。

在組織空間序列時,綜合運用了各種手法,著意處理各個空間的連接和過渡,從內部、外部組成一個連綿不斷的有機整體,天空、山巒、流水、林木、瓦屋、殿宇交疊顯示,時隱時現,從而使晉祠莊重、隸穆、神聖的氣氛愈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