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文化魅力1
山西地區作為中華民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積聚了渾厚而豐富的文化,生活在三晉大地上的人們,不僅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很多內涵豐富,極具本地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明。
這些非物質文明植根於三晉豐厚的曆史文化沃土,經過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精心培育,最終碩果累累。
山西的非物質文明是豐富多彩的,同時,也是獨樹一幟的,它們有著其他文明所不能比擬的特色和魅力,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它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獨領風騷,展示著三晉人獨特的文化修養和精神風貌。
源遠流長的“四大梆子”
山西是我國的“戲曲之鄉”、“戲曲搖籃”,地方戲劇源遠流長,品類繁多。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是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皆為梆子聲腔的正宗,群眾基礎十分廣泛。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出現了樂師及唱班、雜耍。漢代時,百戲流行,到了漢代中期,百戲活動在山西晉南地區更是風靡一時,百戲還算不上戲曲,但它已經孕育出戲曲藝術的胚胎。
從漢代至宋代,經過1000多年的孕育和演變,戲曲日趨成形。到北宋年間,在晉南、晉東南的一些鄉村已出現了專供演員演戲的大戲台。
最早流傳於晉南臨猗、萬榮、運城一帶的鑼鼓雜戲及晉北五台、應縣、山陰、寧武、朔縣、岢嵐、五寨一帶的賽戲和晉東南長子、平順等地的隊戲,對於山西地區戲劇事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以梆子、亂彈為主體的地方戲曲在山西地區蓬勃發展起來。明代嘉靖年間,吉縣重修樂樓的碑記中有“正月吉日蒲州義和班在此獻演”的記載。
1707年冬季,平陽知府邀請戲劇家孔尚任在平陽纂修《平陽府誌》時,在新春元宵節當天,觀賞了當地秧歌、竹馬、昆曲、亂彈等各種傳統的民間文藝活動,他在一首亂彈詞中寫道:
亂彈曾博翠華看,不到歌筵信亦難。
最愛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鄲。
這裏說的“亂彈”,即為蒲州梆子,當時蒲州梆子已形成獨特的表演形式。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因起源於晉南蒲州而得名。
蒲劇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藝術風格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獷豪放而又細膩纏綿,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清嘉慶、道光年間,蒲州梆子慢慢形成了南路、西路兩個流派,人稱“南路文雅,西路火爆”。南路以芮城為中心,演唱風格大彎大調,基本不使用假嗓;西路以蒲州為中心,演唱風格大都粗獷火爆,在特技上有一定功夫,且唱詞較多,戲文通俗易懂,劇目豐實。
蒲劇的音樂包括唱腔、曲牌和鑼鼓經三部分。蒲劇的音樂唱腔屬板腔體,腔高板急,慷慨激越。唱腔部分以板式變化為主,另有花腔和雜腔部分。有十三灣、花腔、二音腔、三倒腔等。在各種板腔之外,還有不少雜腔,均自其他劇種吸收來。
曲牌分嗩呐曲牌、絲弦曲牌兩種。嗩呐曲牌西、南兩路合起來有一百數十支,絲弦曲牌有70多支。皇帝登殿,朝官坐堂,武將升帳、回營,軍伍行進,文臣迎送,飲酒行令,接旨迎親,靈堂祭奠,洞房花燭,打掃廳堂,開打舞劍,備馬梳妝等,無一不用牌子曲來渲染。甚至許多伴唱也離不開曲牌來彌補。
蒲劇鑼鼓經從名稱上有六七十套,但變化後實有一百餘種。從速度上可分慢、中、快、散四種類型,用以配合動作,說唱填補,掌握節奏,渲染氣氛。
蒲劇伴奏樂器包括文場用樂曲和武場用樂器。文場主要樂器是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嗩呐與小嗩呐等。武場主要樂器是鼓板、雌板、梆子、馬鑼、鐃鈸、小鑼、鉸子、堂鼓、碰鈴、雲鑼、道鑼、木魚、京鑼等。
蒲劇劇目有本戲、折戲等500多個,分別以唱、做、念、打取勝的劇目均有。最有代表性的劇目是《竇娥冤》,這台戲集蒲劇演員的精華,珠聯璧合,藝術精湛,稱譽一時。蒲劇在表演特技上主要有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功、梢子功、椅子功、幡子功、蹺功、扇子功等。
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後,中路梆子的名氣愈發響亮,開始流傳到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博得當地人喜愛,以後,就以“晉劇”稱名於世。
晉劇從鹹豐、同治年間開始,唱響不衰,盛事迭出。清道光之前,晉劇曾一度雄踞北京劇壇,以至成為山西的代表劇種。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鬱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亂彈”是晉劇的主要唱腔,共有7種板式: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滾白、導板。
“腔兒”是晉劇中的各種花腔,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種板式的“亂彈”中。“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
晉劇的這種唱腔和表演不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的一般特點,而且具有比較圓潤和工細的獨特風格。因而,既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曆史故事,也能表現優美健康的民間生活。
晉劇傳統劇目豐富,經常上演的有200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閻慧貞雙鎖山》等。每部戲無不表現出獨有的特點。
受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風格豪爽的北路梆子。北路梆子音樂分唱腔、曲牌和鑼鼓經三部分。
北路梆子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有慢板、夾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滾白、介板、花腔等的分別。
傳統伴奏樂器有文、武場之分,文場樂器由梆胡、二弦、三弦、四弦、笙、笛、嗩呐等組成,武場樂器由板鼓、馬鑼、鐃鈸、手鑼、梆子、戰鼓、堂鼓、碰鈴、小音鑼等組成。
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響,具有高亢激越、淋漓酣暢、穩健粗獷的特點,同時又結合當地的民歌小調,形成“咳咳腔”等自成一體的唱法,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充分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質樸淳厚、豪爽大方的性格。
北路梆子傳統劇目有200多個,主要有《九件衣》、《楊八姐遊春》、《王寶釧》、《打金枝》、《金水橋》、《哭殿》、《斬黃袍》、《血手印》、《鍘美案》、《算糧》、《蝴蝶杯》、《斬十王》、《訪白袍》、《回龍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