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勞動號子數量不多,然而卻有著節奏鮮明有力,音調單純流暢,情緒樂觀豪放等特點。山西號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夯硪號子,其中又分為“打夯號子”和“打硪號子”兩種;二是黃河船工們唱的船工號子。
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縣。船工號子中又根據不同情況的勞動,分為“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推船號子”等。
小調是指那些適於在室內或在室外從事不太沉重的勞作時隨時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調在山西民歌中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遍及各地,
山西小調的歌詞較整齊、規範,以七字句為基本格式,其次是十字句,再次是五字句,也有不少是上述三種形式的混合結構,還有少數長短句。小調的結構體現著“起、承、轉、合”的規律,而這種樂段結構的變化形態又是多種多樣的。
山西小調的體裁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有優美秀麗的抒情歌,如《繡荷包》、《繡花燈》、《茉莉花》、《十樣景》等,也有輕鬆愉快表現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盧狗親上壽》、《姑嫂挑菜》等;有詠人述事的敘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熱烈歡快適於節日或喜慶場合演唱的娛樂性歌曲,如《拜大年》、《鬧元宵》、《對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風趣的詼諧歌,如《熱菜湯》、《高高山上一咕嘟蒜》、《大紅公雞毛腿腿》等;也有貶斥讒懶或其他醜惡現象的諷刺歌,如《花兒開》、《抓跳蚤》、《不相配》等。
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種繁多,分布也很廣泛。有些秧歌逐漸向戲曲方麵發展,或已形成一種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地方小戲,但其唱腔卻仍然保持著民歌特點並以民歌的麵貌傳唱。
這些秧歌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縣過街秧歌、原平鳳秧歌、臨縣傘頭秧歌、柳林傘頭秧歌,其中最為突出,影響也最大的是祁太秧歌。
除上述各種秧歌外,山西還有許多“地秧歌”。如“汾陽地秧歌”、“曲沃地秧歌”以及其他民間歌舞形式,如晉東南的“花籃燈”、“九蓮燈”、晉南的“花鼓”、“打花棍”等。
這些民間歌舞形式,都是以舞蹈為主而以間播形式進行演唱,所唱的大半是“四季”、“十二月”等歌詠花卉、風物或表述古人古事或表達美好祝願的娛樂性歌曲。由於這些民間歌舞大都是在元宵燈節進行活動,所以統稱為“燈歌”。
山西套曲是山西民歌一些敘事性很強、形式較大的民間聲樂,其結構比較嚴密。這些套曲的曲調,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當地小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其內容多是歌唱曆史人物或曆史傳說故事,比較突出的有:左權的“大腔”, 其曲調優美,結構嚴謹,形式完整。有序曲、正曲、尾聲。興縣的“昆曲”, 是流傳在興縣一帶的一種民歌坐唱形式,內容都是唱梁山泊英雄故事的。
柳林的“ 彈唱”,流傳在柳林、離石、中陽、方山一帶的大型民間演唱,所唱曲調大都是明清小曲或當地小調。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山西境內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以及人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所鄰近地區的影響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階調式、調式骨幹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麵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呈現著各自的風格色彩。
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樸;晉北河曲、保德、偏關的民歌高亢遼闊,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渾憨直;晉南的民歌感情熱烈;晉中祁縣、太穀、壽陽、太原地區的民歌,則靈活自由、富於變化。
山西的民歌曲調優美,易於傳唱,感情真摯,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詞,極其生動,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走西口》、《看秧歌》、《桃花紅杏花白》、《繡荷包》、《想親親》這些民歌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
[旁注]
《詩經》 我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
格律 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麵所應遵守的準則。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格律來自音樂,經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而形成。
長短句 古代的詞,都合樂歌唱,由於音樂上的要求,詞采用長短句,而其句子的長短又須依照曲調的節拍。宋代不少詞人的詞集題名“長短句。
秧歌 漢族的一種舞蹈,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流行於我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於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花籃燈 形狀如花籃的裝飾燈具。主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展現。花籃燈以竹篾或鐵絲編織而成,外糊色紙或彩綢。籃正麵貼各種剪紙和彩繪花卉。籃底沿周垂黃色絲穗,籃把上係紅綢花。籃中插蠟燭。
坐唱 是戲曲或曲藝劇種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演唱形式,演員坐著說唱。彈詞、琴書一類曲藝,多取此形式,並由演員自彈樂器自唱。有些隻說不唱的曲種,如評書、評話,坐著說講,也屬坐唱範疇。
[閱讀鏈接]
山西很多民歌反映了山西農民艱苦的生活和人們不屈的鬥爭精神。這類民歌有《走西口》《回頭看》、《扁廷扛長工》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河曲的《走西口》以及有關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
河曲位於晉西北高原的黃河彎曲處。這裏的農民曆來生活極為貧苦。為生活所迫,農民們不得不於每年春天,離開家鄉,哭別親人到內蒙古河套一帶去謀生。他們春去秋歸,年年如此,有的則數年不歸。
民歌《走西口》就是表現一對新婚夫婦,為生活所迫,丈夫決定到口外去謀生時,妻子依依惜別的動人故事。在河曲,這類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很多,而且都極為深刻。
正是因為《走西口》這類民歌深刻地唱出了農民的窮苦生活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因而這些民歌,不但為河曲人民所喜愛,而且也廣泛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