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文化魅力2
多姿多彩的山西皮影戲
皮影戲是山西人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之一,山西皮影戲曆史悠久,最早的皮影戲是孝義皮腔紙影戲,早在800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就已然成熟。
清代時,山西皮影戲形成規模,大致分南路和北路兩派。南路皮影即晉南皮影,以新絳、曲沃、臨汾、運城等地為代表;北路皮影即晉中皮影,以廣靈、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
南路皮影受陝西皮影流派中東路流派的影響,皮影作品形體小巧玲瓏,影人高約33 厘米,刻工精細,裝飾性強,而且色彩簡練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響,作品的形體略顯肥大,刻工縝密而且精細,色澤明快豔麗。早期皮影用紙糊舞台,後改用紗蒙舞台。
晉中一帶,皮影戲班社眾多。它以孝義為中心,先後在汾陽、文水、交城、太原、榆次、祁縣、太穀、平遙、介休、靈石、隰縣、交口、沁源等縣廣為流傳,並安家落戶。
不少大商號、大戶人家,出於吉慶之意、喜愛之心,都供起了皮影班。有的供一班,有的供兩班,還有的供三班。
在晉南一帶,碗碗腔影戲以曲沃為源頭,先後傳播到平陽、蒲州、解州等地。凡遇婚嫁喪葬、有男孩出生後,都出錢唱台皮影戲。有些富裕人家,就連大牲畜下了駒,也要請皮影戲熱鬧兩天,以示祝賀。似乎不這樣做,就覺得不喜慶,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
南北兩路的皮影班均為半農半藝的臨時組織。農忙的時候種地,農閑的時候唱戲。在人員配備上大抵相同,都是“七緊八慢九消停”的班子,意思是,隻要有7個人,雖然緊張,但勉強可以開戲,如有8個人正好,9個人就比較富裕。
但在活動形式上,南北兩路皮影戲卻有所區別。南路皮影班內容單純,隻演皮影戲。而晉中皮影班卻是皮、木同台,晝夜不一。白天以晉劇形式演木偶戲,晚上以皮腔或者碗碗腔演皮影戲。
由於南北兩路皮影活動形式不一樣,所以,在演出設施要求上亦有所不同。最早,皮影戲沒有固定的場所,都是臨時搭台。唱完戲拆掉,再唱再搭。
在晉南一帶,素有“七長八短”的說法,即7根長椽、8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個皮影戲台,非常簡便。
而在晉中一帶,卻是皮影、木偶同台演出,戲台太小,難以行動。所以,不僅要求範圍大,而且要有前後台之分,常以蘆席隔開,分皮影戲台和皮、木兩用戲台,大者約20平方米,小者僅10平方米左右。
在唱腔方麵,山西皮影唱腔非常豐富,有弦板腔、阿宮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調、商路道情、吹腔等多種,曲牌甚多。演唱時,還常用和聲接腔、幫腔和鼻哼餘韻的唱法,拖腔婉轉悠揚,非常動聽。
山西皮影在表演時,將以驢皮、牛皮刻製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山西皮影的造型特點是:戲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麵和側麵的。由於皮影戲隻宜表現高、長度的空間,因而與剪紙的表現方法有相似之處。
人物的生、旦、淨、末、醜各種角色,與戲劇上的臉譜、服裝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戲的裝飾性,尤其是誇張手法極強,在布景方麵,有殿閣、樓台、庭院、山水、樹石等;道具有桌、椅、車、劍、戟、刀槍等,造型頗為概括洗練。
山西皮影造型在製作方麵,取料以牛皮為主,也有用驢皮的。由於牛皮的韌性、透明性極強,著色顏料甚為講究,因而藝術效果頗佳。牛皮多用小口齒母牛皮,不用病死或老牛皮。
傳統的製作方法是,將紫銅細絲除去表麵染物後浸入酸性溶液中,一年後便可得綠色,而且時間愈久愈翠、透明度極好。
黃色,是用中醫梔子一味細研蒸取,色澤黃而且透明;紅、紫、藍,可用銀米、大藍、二藍、墨藍研細澄取得。
孝義皮影戲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孝義而得名,是山西最早的皮影戲。孝義皮影戲由皮影藝術的雕刻、繪畫而來,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和濃鬱的鄉土氣息,其古樸絢麗、多姿多彩,是蘊藏在山西民間文化中的一朵藝術之花。
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麵積為2.1平方米左右。紙窗糊製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粘貼、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厘米至60厘米,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厘米至48厘米,俗稱“五尺影”,通常以3歲牛皮為雕刻的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
孝義皮影戲分為兩大流派,一是皮腔紙窗影戲,二是碗碗腔紗窗影戲。皮腔紙窗影戲流傳年代久遠,是民間藝人將牛皮、驢皮雕鏤成各種人物、動物、場景的平麵形象,作為演戲的道具,用當地的語言和演唱方法創作出的一種旋律和唱腔,韻味獨特,稱為皮腔,是孝義土生土長的一種聲腔藝術。
皮腔主要的樂器是小嗩呐、笙、笛子,被當地人稱作“吹唱藝術”。皮腔表演時,由藝人操作皮人並伴唱,也有由其他藝人伴唱的。皮腔的影人通常有一尺多高,比碗碗腔影人稍大,但雕鏤及造型不如碗碗腔影人精細。
皮腔影戲上演時,主竿是安於操作影人的胸腰。以麻紙為窗,即屏幕,憑借吊在窗後的燈光亮影,牛皮人豎立在屏幕上,由人用尺數長、筷子粗的棍頂住皮影,做出各種動作,並伴有“影人”的對話、說唱和對打。
皮腔影戲的劇目,多取材於《封神演義》、《西遊記》的故事,演整本大戲時則加演“打台”小戲,沒有唱腔,道白也少,以武打為主。
碗碗腔紗窗皮影戲因演唱時有一種形似碗碗的銅鈴伴奏,因此稱碗碗腔。碗碗腔影人小但鏤刻精細,著彩色,用紗布做窗,這要比麻紙的要清亮許多。同樣是幾塊牛皮做影人,三根簽頂著,主竿安放於操作者的肩背,不僅影人轉動靈活,操作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