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軲轆也叫大秧歌,是以上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續,演出一個個小戲,劇目內容有人物性格,有故事情節,甚至有矛盾衝突,構成一出出民間小演唱,所以當地俗稱“出兒秧歌”。
其內容非常豐富,有反映農業生產勞動的,如《薅苗》、《打麥》、《秋收》;有表現年節習俗的,如《過大年》、《觀燈》;有刻畫自然風景的,如《四敖八景》、《朝霞峪趕會》、《崞縣城趕十三》;有描寫愛情、婚姻、家庭鄰裏關係的,如《二女告狀》、《等新郎》、等,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農村生活圖畫。
踢鼓秧歌是流傳在山西朔州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尤以朔城區、平魯區最盛行,流傳也廣。它以粗獷、剛勁、穩健、風趣的藝術特點。博得廣大群眾的喜愛。
踢鼓秧歌表演形式有大場子、小場子和過街場子三種。大小場子主要以表演的人數和節目形式而定。大場子一般在山區較為流行,參加人數最少不得低於16人,多可達到64人或更多。
表演時,常以兩踢鼓引路,每一踢鼓後,跟一拉花。隊形有時成“一”字長蛇陣,或二縱隊相並而行,或四縱隊對陣而行,或穿插以各種陣式進行。小場子的前場叫山子,後場叫攤子,結尾叫落毛。
過街場子是在大小場子進行前表演,穿街過巷,邊走邊表演,有宣傳和召集人的作用。三種形式各有特點,一般是交叉進行。
踢鼓的步法大而剛健,表演剛健奔放;拉花的步小而顫動,表演嫋娜柔軟。對舞的交手場類似武術中的對打,大場子紅火熱鬧,氣勢大,陣式錯綜複雜。小場子表演者需有過硬的功夫和一定的技巧。
踢鼓秧歌的音樂以鼓、鑼、釵為主,配以嗩呐、長號,奏起大小得勝和將軍令曲牌,浩瀚奔放,顯示出了塞外之氣勢。
傘頭秧歌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故稱“傘頭秧歌”,在山西,傘頭秧歌主要流行於呂梁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等地。
傘頭秧歌屬於一種大型的民間歌舞活動,小則百八十人,多則數百人在傘頭的帶領指揮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
傘頭秧歌的內容豐富廣泛,形式活潑多樣,氣勢粗獷豪放,規模宏偉壯觀。一支秧歌隊,除了樂隊和儀仗隊外,其餘皆扮各種角色。
大致順序為:儀仗隊;樂隊;龍舞;傘頭,即手執花傘的秧歌藝人,是秧歌隊的頭領;架鼓子;小會子,即民間小演唱;雜會子,即傳統折子戲;民間傳統舞蹈;旱船,也叫“水船”;獅子舞收尾。
傘頭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兩個方麵,特點是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結合,交替進行。傘頭是傘頭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選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串院,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向外界答謝致意。
傘頭右手執花傘,左手搖響環。響環俗稱“虎襯”,是用響銅鑄造而成的環狀圓筒,直徑約10厘米,朝外沿開縫,形似手鐲,內裝小圓球,搖動時發出串鈴般響聲。
響環的作用,一是作為道具使用,象征威武。二是搖響後作為唱秧歌或行動前的信號,以指揮鑼鼓樂隊。傘是普通的花傘,周圍綴有紅綾,表演時隨著音樂節奏向左旋轉,上下飄動,輕盈自如。
山西秧歌,無論從種類,還是從內容上說,都極為豐富,而且極富地方特色,鄉土氣息濃鬱,另外,多數秧歌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奇葩中的奇葩。
[旁注]
腰鼓 古時候的一種打擊樂器,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鼓長約34厘米,兩麵蒙皮。鼓框上有環,用綢帶懸掛在腰間,演奏時雙手各執鼓槌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腰鼓在民間十分盛行,最初流行於陝西,後來在全國流行起來。
小鑼 鑼的一種,因鑼麵較小而得名。銅製,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係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
拉花 北方秧歌的一種,產生並流傳於太行山區井陘縣境內,是河北三大優秀民間舞種之一。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書的《元和郡縣誌》就有記載。富有表現力。
武術 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也是我國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
將軍令 曲牌名,源於唐王朝皇家樂曲, 流傳至今1000多年,有多種曲譜和演奏形式,樂曲主要表現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鬥時的激烈緊張。
折子戲 本戲裏的一折,或是一出。好的折子戲矛盾衝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故事情節相對完整,其思想觀點有較強的人民性;而在結構安排上,往往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閱讀鏈接]
鳳秧歌的名稱及其由來有幾種說法:
一是因為所用道具而得名,表演時,男角頭上所佩戴的甩尾草帽的頂端,綴有一個乒乓球大小的紅絨球,頗似鳳凰頭上的紅冠,故名。
二是說鳳秧歌由安徽鳳陽傳入,其前身可能是鳳陽花鼓,後與當地踩圈秧歌相結合,吸取了民歌小調豐富了演唱部分,逐漸變成為現在的形式,所以稱之為鳳秧歌。
三是傳說秦始皇時期,有一家老少為躲避服苦役,兒子裝瘋賣傻扮成瘋公子模樣,揚襟舞扇,癲出城外。一個假裝太醫的人和這家老少追著裝瘋的兒子逃出城去。後人為了紀念這種足智多謀的行動,便產生了這種藝術形式。鳳秧歌中的兩個領頭人,恰巧是“瘋公子”和“野太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