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文化魅力3(1 / 2)

獨領風騷——文化魅力3

剽悍粗獷的民間鑼鼓

山西民間鑼鼓以粗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山西人純樸、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被譽為“中國第一鼓”。

山西的鑼鼓文化有著悠久的淵源。《山海經·大荒東經》和《太平禦覽》都記載了這樣一則上古神話: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非常厲害,“銅頭啖石,飛空走險”,長著一副銅頭,把石頭當飯吃,可以飛沙走石。

後來,黃帝得到了一種奇特的野獸,其名為夔,“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最後通過“聲震三千八百裏”的鼓聲,使蚩尤為之震懾,終於將其降服。夔並非實有的動物,而是像龍、鳳、麟一樣神奇的動物。

人們認為,夔這種動物神奇無比,用它的皮製作的鼓,其響聲具有震懾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災趨利。這體現了山西人古老的動物崇拜。

山西鑼鼓文化裏積澱著豐富的神話、傳說及圖騰、巫術等古代宗教意識。在山西屯留縣,古老的鑼鼓藝術最早用於敬神祭祀活動,或天旱求雨,鑼鼓手擂鼓時赤著身體,以示虔誠。

在霍州一帶,傳說堯王時代當地便有以鼓樂祭神的習俗。在臨汾、洪洞一帶,有關於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女兒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當地百姓都組織龐大的鑼鼓隊迎送,並相互競賽,於是“威風鑼鼓”應運而生。

山西鑼鼓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總體風格以節奏強烈明快、場麵壯闊見長。種類主要有《威風鑼鼓》、《花敲敲》、《瞪眼家夥》、《牙鼓》、《花鼓》、《轉身鼓》、《扇鼓》、《黃河鑼鼓》、《五虎爬山》、《太原鑼鼓》等,尤其是《威風鑼鼓》、《黃河鑼鼓》、《太原鑼鼓》、《花敲敲》更為突出,各具特色。

《威風鑼鼓》主要流行在晉南的洪洞、霍州、臨汾、浮山、襄汾、河津等地。最早表演人數一般為30人,分工是4人挎扁鼓,3人拍鐃,4人擊鈸,1人敲小鬥鑼,18人敲鑼鼓,表演時可原地、可行進,姿勢變換靈活。

後來人們逐漸擴大陣容,由30人發展為百餘人,重大節日還專門組織幾百人的大型表演。參加人員除青壯年外,還有老年和少年。

表演時演奏者身著民族服裝,或黑色武士服,跨開雙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氣勢磅礴,威武雄壯,擂出了黃河的“威風”。

其曲牌也根據需要不斷變換翻新,有以花草命名的,如《刺帶花》、《亂插花》等;有模擬自然音響的,如《風攪雪》、《七虎下山》、《獅子滾繡球》等;有以鼓點和曲牌順序取名的,如《一點子》、《五點子》、《七點子》、《七排》、《十三排》等,還有借曆史故事命名的,如《單刀赴會》、《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金沙灘》等。

《黃河鑼鼓》流行於晉南平陸一帶,它源於春秋時虞國的宮廷鑼鼓,約有2000餘年的曆史,演奏隊由120人組成,以黃河渡船形式出現,表演的內容有黃河春潮、黃河濤聲、八麵來潮、砥柱鳴瀾等,用鑼鼓鈸鐃模擬黃河的聲響,惟妙惟肖,創造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如表演黃河濤聲,先是各種樂器輪番奏鳴,接著鼓點逐漸密集、激烈,敲到高潮,猛打猛收,演奏者的身體也前顛後撲,左搖右晃,表現了黃河波濤洶湧,帆船顛簸的情景,也表現了“弄潮兒”力挽狂瀾、搏擊風浪的英雄膽略。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晉中一帶的一種鑼鼓音樂,特點是陣容整齊,大氣磅礴,所用樂器有大鼓、大鐃、大鈸,要求拍鐃、擊鈸的兩組人數對等。在曲式結構和打擊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重章迭句、長短錯落,像古詩詞的句式結構,能給人以厚重緊湊,回環反複的印象。

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頓。演奏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浪奔騰;輕敲時鸞鈴叮當,重擊時霹靂轟鳴。演奏者情態激奮,忽而拋鑔亮相,忽而懷抱金瓜。音響、感情、表演交織融彙,引人入勝。

太原鑼鼓常常把競爭引入演奏,分兩隊對壘進行。甲隊一曲終了,乙隊一曲開始,或兩隊同時開打。這種對台演奏,越打越來勁,越看越振奮,有時演奏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不肯罷休。

《花敲敲》又稱花慶鼓、幹鼓,流行於山西新絳縣一帶,演奏時以竹、木樂器為主,整個鑼鼓隊由30餘人組成。演奏中盡量發揮鼓的優勢,挖掘鼓的潛力,打遍了鼓的所有部位,連鼓環、鼓釘都不放過,也彙總了擊鼓的各種技巧,使人耳目一新,別開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