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徽州拾英4(3 / 3)

徽菜對糊漿運用各有其法。如溜、炸、煎、貼之法做成的菜用掛糊法,爆炒之類的菜肴則用上漿法。在製糊時,不僅要考慮蛋清與澱粉的比例要得當,還要考慮主料本身的幹濕度,否則,就不能做到恰到好處,影響菜肴的外觀與味道。

徽廚們對徽菜的調味不是依賴於佐料,而是重視湯汁味的製作,除了用雞、豬肉、蹄膀、豬骨一類禽肉熬製湯汁外,還善用火腿、醃肉、竹筍、冬菇等原料製湯烹調菜肴。

此外,在徽菜館的異地經營中,徽州人不僅吸取其他菜係的烹飪技藝,還根據當地食客的嗜好,研製出既保持傳統特色,又適合當地食客口味的徽菜。

最具代表性的徽菜佳作有醃鮮鱖魚、楊梅圓子、清燉馬蹄鱉、清燉石雞、虎皮毛豆腐、馬鞍鱔、一品鍋、火腿燉甲魚、鳳燉牡丹、徽州圓子等。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末年,徽館業隨徽班進京,然後走湖北下西南形成大規模。徽菜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與徽商的發展相一致的。徽館商人成為徽商的重要一支。

徽州菜館是以麵食糕點起家的。徽州人至今還流傳著“一根擀麵杖打天下”的說法。以節儉著稱的徽州商人,出門均以自製“餅”、“撻棵”之類的幹糧充饑。

這種幹糧以粗糧野菜為主,配以少數細糧,風味獨特,成為徽州特色麵食的雛形。一部分徽州商人在偶然中發現了商機,手工麵條、水餡包等麵食製作,成了專門從事麵館生意的徽商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

徽館業的發展由近及遠不斷擴散,擴大了徽菜傳播的勢頭。

徽州菜係的發達,除了菜館麵店自身對外擴張取得市場之外,還應歸功於眾多徽商在走南闖北中的極力推薦和精心改良。許多徽商是以勤儉起家的,與家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在外經商,保留家鄉的飲食習慣是他們情感真摯的自然流露。因此,也更加講究鄉土風味,注重原料的正宗。

徽菜多使用器具鐵鍋、砂鍋、瓷碗、竹簡等,這些器具土而質樸,卻往往有雅質的名字,融合了濃鬱的文化。

徽菜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為中華飲食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旁注]

中醫 我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進而確定醫治方法。

藥膳 藥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是我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即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掛糊 我國烹調中常用的一種技法,即在經過刀工處理的原料表麵掛上一層衣一樣的粉糊。由於原料在油炸時溫度比較高,即粉糊受熱後會立即凝成一層保護層,使原料不直接和高溫的油接觸。這樣就可以保持原料內的水分和鮮味,營養成分也會因受保護而不致流失,製作的菜肴就能達到鬆、嫩、香、脆的目的。

[閱讀鏈接]

從時間上看,上海飲食業的發展,約有150年的曆史。早在清代鹹豐時期,上海城區一些主要街道隻擺設一些小攤點,經營的都是一些普通的麵食小吃。其中本地人經營的菜館不多,僅有幾家,規模也不大。

外地菜館中是徽州人先將徽菜從浙江打入上海市場的。據《老上海》記載,上海菜館,初獨有徽州、蘇州,後才有金陵、揚州、鎮江諸菜館。清代光緒至宣統年間,徽菜館在上海數量激增,有徽菜館幾十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