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3
珠玉小山兩相宜晏氏父子
我國詞史上名家如林,但是父子並稱而又足以影響一代風氣的詞人隻有兩對,這就是南唐的李璟、李煜和北宋的晏殊、晏幾道。晏氏父子因其相映生輝的藝術成就而被詞話家們合稱為二晏,或大小晏。
晏殊,字同叔。因他死後諡為元獻,所以後人又稱之為晏元獻,生於991年,撫州臨川人。
晏殊的先世並不顯達。晏殊之父晏固隻是撫州衙門的一個小吏。晏殊7歲知學問,能文章,被鄉裏譽為神童。13歲時,適逢尚書工部侍郎李虛已知洪州即江西南昌,一見奇之,將自己的女兒許與他為妻。
李虛己喜作詩,精於格律,曾以詩法授晏殊。在這種獎掖和教育下,晏殊迅速成長起來。
1004年,晏殊14歲時,江南地區大旱,朝廷派張知白安撫江西。秋後,張知白訪得晏殊之名,遂以神童薦之於朝。次年三月,真宗召見晏殊,命他與進士1000多人並試於廷中。
他略無畏懼,援筆一揮而就。真宗大為嘉賞,特賜同進士出身,擢為秘書省正字。尚未成年的晏殊就這樣躋身朝堂了。
從此之後,晏殊在仕途上穩步升遷。他23歲喪父,24歲喪母,本該去官守喪,但兩次都被“奪服起之”,可見朝廷對這位才士十分珍視。
在仁宗朝,晏殊很快地躍居政府中樞和宰輔之位。他雖然稟性“剛峻簡率”,但這似乎對其前程影響不大。他35歲自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遷樞密副使,41歲為三司使,42歲為參知政事,50歲加檢校太尉樞密使,52歲自樞密使加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晏殊53歲加集賢殿大學士,並兼樞密使。青雲平步,成為一代名相。其間雖曾短期出鎮宋、亳、陳等州,但都是“近畿名藩”,屬於照顧。
晏殊54歲才罷相出知潁州,後又移陳州、許州,60歲時知永興軍,後移知河南,兼西京留守,封臨淄公。最後以病歸汴京,1055年去世,享年65歲。
晏殊平生好興辦學校,吸引賢能之士,如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都出自門下,王安石也受過其獎掖。所從遊者多文學之士,其“門下客及官屬解聲韻者悉與酬唱”。
晏殊在知應天府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範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後,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
在宰相任上時,晏殊又與樞密副使範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晏殊官高俸厚之後,養成了“喜賓客,未嚐一日不宴飲”和“日以飲酒賦詩為樂,佳時勝日,未嚐輒廢”的生活習性。以他的地位和才華,這些活動對造成北宋一代詞風起了推動作用。這些經曆也給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時人曾稱晏殊為“北宋倚聲家初祖”,他與歐陽修二人上承唐五代餘緒,下啟一代詞風,的確是拉開了宋詞發展序幕的先驅者。
晏殊工詩善文,生平著述甚富,文集達240卷之多,存世的作品以詞為多,也以詞的成就最大。其《珠玉詞》具有一定的藝術個性和時代特征,是宋初一部珠圓玉潤的典範性詞集。
晏殊的詞真摯而自然地反映了屬於他太平宰相身份的特定的生活情趣,特定的歡樂和悲哀。他專攻小令,利用這種抒情短章寫出了自己那個天地中的生活感受。除了部分祝壽和應酬之作外,他的許多篇章都顯得情景相容,筆觸清婉,風格遒上,含蓄蘊藉。
晏殊在抒發自己特有的情感時,精於造句煉語,善於捕捉刹那間的生活感受,體察入微,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心理。他的代表作之一《浣溪沙》,就是這方麵最好的例子:
有一次,晏殊路過揚州,在城裏走累了,就進大明寺裏休息。晏殊進了廟裏,看見牆上寫了好些題詩。他挺感興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後,讓隨從給他念牆上的詩,可不許念出題詩人的名字和身份。
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挺不錯,就問:“哪位寫的?”
隨從回答說:“寫詩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這個王琪。
王琪被找來了,拜見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談得來,就高興地請他吃飯。兩人吃完飯,一塊到後花園去散步。
這會兒正是晚春時候,滿地都是落花。一陣小風吹過,花瓣一團團地隨風飄舞,好看極了。
晏殊看了,猛地觸動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對王琪說:“王先生,我每想出個好句子,就寫在牆上,再琢磨個下句。可有個句子,我想了好幾年,也沒琢磨出個好下句。”
王琪連忙問:“請大人說說是個什麼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聽了,馬上就說:“您幹嗎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一聽,拍手叫好,連聲說:“妙,妙,太妙了!”
晏殊對這兩句非常喜歡,於是他在《浣溪沙》裏邊就用上了這副聯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無可奈何”一聯屬對工巧而流利,深摯而又自然地表現作者悼惜春殘、感傷年華飛逝的心緒,是曆代盛稱的名句。
晏殊自己富貴大半生,但他的幼子晏幾道卻因落魄的身世、悲憤的感情而在詞的造詣上超過了乃父。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是晏殊的第七子。大約生於1030年,卒於1106年。
晏幾道童年時正是晏氏家族赫赫揚揚的時期,父親高踞相位,5個哥哥也先後步入仕途。他不知人世艱辛為何物,養就了一身天真爛漫的脾性。
晏幾道也是才華早露,大約十五六歲時,就受到宋仁宗賞識。有一次,開封府與大理寺同日奏獄空,仁宗於宮中宴樂,宣晏幾道作詞,他填《鷓鴣天》獻上,大得仁宗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