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抬頭看見前麵廟堂森森,香煙繚繞的延支山時,觸景生情,頓時舒心開眉道:“那位書生心胸也太狹窄了,我來對出半聯,讓他九泉之下瞑目。”
說著,吟對下聯:“延支山上,落木蕭蕭,落花蕭蕭,無緣省識春風,春難留。”
眾人這才發覺,黃庭堅以春風自比,而把他們這幫儒生喻為被鬥敗了的落葉殘花,文辭優雅,語意雙關,不顯痕跡。眾儒生這才個個讚佩,人人折服,方知黃庭堅的“神童”之名真實無虛。
黃庭堅1067年中進士。曆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
在北宋文壇上,黃庭堅居“蘇門四學士”之首,後更與蘇東坡齊名,世稱“蘇黃”。蘇軾非常稱讚黃庭堅的品行和詩文,說他“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一天,黃庭堅和蘇東坡在徐州城南湖邊一棵鬆樹下一邊飲酒,一邊下圍棋。棋正下到要緊處,不料一顆鬆子被風吹落,正好掉在二人的棋盤上。
蘇軾手拈鬆子,道:“我有一比上聯,如你在三著棋內不能對出下聯,當罰酒三杯。”
黃庭堅望著蘇軾那飄飛的長髯,笑道:“先生有此雅興,我當奉陪。若對不出,甘願受罰。”
蘇軾笑吟道:“鬆下圍棋,鬆子每隨棋子落。”
黃庭堅舉一枚棋子在手,抬頭看見湖邊柳絲下,有人垂釣,心中已得下聯,卻故作難色。
蘇軾信以為真,笑盈盈地斟了一杯酒,要罰黃庭堅。黃庭堅卻以手按住蘇軾持酒杯的手臂,對道:“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黃庭堅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他開創的“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很大。
當時,西昆詩人講究聲律、對偶、辭藻,黃庭堅為了在藝術上擺脫西昆詩人的影響,從立意、用事、琢句、謀篇等方麵作些新的探索,擺脫了西昆體的形式主義,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義道路,這就是從北宋後期逐漸形成的江西詩派。
這一派詩人並不都是江西人,隻因黃庭堅在這派詩人裏影響特別大,所以有此稱呼。
黃庭堅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企圖推陳出新。他稱這種作法是“脫胎換骨”,是“以俗為雅,以故為新”,是“以腐朽為神奇”。
比如黃庭堅《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詩:“王侯須若緣坡竹,哦詩清風起空穀。”進一步用空穀的清風形容王炳之那聞聲不見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
這些運用書本材料的手法,實際是總結了杜甫、韓愈以來詩人在這方麵的經驗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擬、剽竊不同之處,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避免熟濫,喜歡在佛經、語錄、小說等雜書裏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見的字麵。在材料的運用上力求變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剝。
為了同西昆詩人立異,黃庭堅還有意造拗句,押險韻,作硬語,連向來詩人講究聲律諧協和詞彩鮮明等有成效的藝術手法也拋棄了。
同時,作為一個開創詩流派的藝術大匠,黃庭堅受到真情實境的激發時,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刻意好奇的習氣時,依然能夠寫出一些清新流暢的詩篇,如《送劉季展詩帖》: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預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
黃庭堅還擅長書法,善行書和草書,取法顏真卿、懷素等書法名家,用筆縱橫奇倔,自成一格,與蘇軾、米芾、蔡襄齊名,世稱“宋四家”。
宋哲宗即位時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因故被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1105年去世於宜州
[旁注]
陳師道 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
小喬 我國漢末三國時期的女子,喬公的次女,東吳名將周瑜的夫人。傳說與其姊大喬均為絕世美女。在我國長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所記述。杜牧的《赤壁》詩中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句。
起居舍人 古代官名。隋煬帝時始置,屬內史省。658年,唐另置起居舍人於中書省,掌記錄皇帝所發命令。662年改起居郎為左史,起居舍人為右史。皇帝禦殿時,郎左、右人右,對立於殿中,記載皇帝言行,季終送史館。
別駕 從事史官名,亦稱別駕從事,通常簡稱“別駕”。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魏、晉、南北朝沿設。別駕為州府中總理眾務之官。
西昆體 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詩人中成就較高的有楊億、劉筠、錢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詩風的延續,大多師法李商隱詩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呈現出整飾、典麗的藝術特征。
顏真卿 字清臣,唐代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閱讀鏈接]
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潤流暢,沉靜典雅。
大字行書有《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鬆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鬱拔,而神閑意穠,表現出黃書的特色。
草書有《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麵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遊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