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4
開創陸王心學的陸九淵
陸九淵,號象山,字子靜,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象山。南宋江西撫州市金溪縣陸坊青田村人。
陸九淵在“金溪三陸”中最負盛名,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後人稱為“陸子”。
陸九淵生於1139年,當時其父因兒子多,打算讓鄉人收養,長兄陸九思的妻子剛好生有兒子,陸九思即令妻乳九淵,而將自己的兒子給別人奶喂。陸九淵後事兄嫂如事父母。
陸九淵出身於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大家庭。陸家為地方上有名的豪門大族,經過幾代變遷,到陸九淵出生時,經濟已經衰落,隻有10畝左右的菜田和一處藥鋪、一處塾館。但至此,陸門已有200多年的曆史,仍保有宗族大家的風度。
陸九淵自己也曾說:“吾家合族而食,每輪差子弟掌庫三年。某適當其職,所學大進,這方是‘執事敬’。”
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從小耳濡目染,長大成人後親自管家,這樣的生活經曆對於陸九淵形成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意識會有很大影響,也許,這就是陸氏兄弟形成“專務踐履”之學的學問起點吧。
陸氏有家學淵源,陸九淵的八世祖陸希聲“論著甚多”,高祖陸有程“博學,於書無所不觀”。到陸九淵父親這一代雖已家業衰落,隻靠經營醫藥和教書授學來維持家計,但仍“以學行為裏人所宗,嚐采司馬氏冠婚喪祭儀行於家”。陸門家風整肅,聞名州裏,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稱讚。
陸九淵自幼好學,他的好學不在於博覽,而表現在善於思考上。三四歲時,他曾向父親發問,“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他竟為這個問題費盡思索而至廢寢忘食。
後來,陸九淵讀書孜孜不倦,又常在書中發現問題。例如讀《論語·學而》,就對《有子》三章表示懷疑;讀二程書,就發現程頤所說的話與孔子、孟子不相類似,甚或有矛盾處。
陸九淵13歲時,有一天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這天,他讀古書到宇宙二字,見解者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於是忽然省悟道: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
於是,陸九淵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陸九淵“因宇宙字義,篤誌聖學”,就是說他從宇宙兩字,悟得人生之道。
陸九淵立誌要做儒家的聖人,而他以為,做聖人的道理不用別尋他索,其實就在自己心中,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對宇宙無窮與對聖人之心廣大的頓悟,使陸九淵進入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後來在《語錄》中說的:人須是閑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於其中,須大做一個人。……天之所以命我者,不殊乎天,須是放教規模廣大。
陸九淵的父親陸賀生有六子,陸九淵排行第六,除他之外,還有四兄陸九韶,五兄陸九齡,都以學聞名於世,號稱“三陸子之學”。
1190年,50歲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次年,,陸九淵千裏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當時,金兵南侵壓境,荊門地處南宋邊防前線。
陸九淵看見荊門沒有城牆,認為這個行政區域位於江漢平原,道路四通八達,南麵捍衛江陵,北麵支援襄陽,東麵守護隨州、鍾祥,西麵扼守宜昌;荊門鞏固,四鄰才有依靠,不然就會腹背受敵。於是,下決心修築了城牆。
陸九淵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的體製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外地的商販紛紛前來荊門做生意,使荊門的稅收日增。
陸九淵推薦或提拔下屬,並不看重資曆與出身。他認為,古代錄用地方官員,由於不受資曆和出身的限製,表現好壞便容易區別,後世斤斤計較資曆和出身,有無政績就不容易判明。
陸九淵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違背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隻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陸九淵在象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改變。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強調,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相抗衡。
1175年,陸九淵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與態度。朱熹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無需在讀書窮理方麵過多地費工夫。
雙方賦詩論辯,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
陸九淵還熱心於講學授徒,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每開講席,學者輻輳,戶外履滿,耆老扶杖觀聽”,弟子遍布於江西、浙江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