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在長期的講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思想理論。他認為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存心、養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張學以致用,其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在教育內容上,陸九淵把一般知識技能技巧,歸納為道、藝兩大部分,主張以道為主,以藝為輔,認為隻有通過對道的深入體會,才能達到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們在“心”上做功夫,以發現人心中的良知良能。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歿後,諡為“文安”。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受理民事訴訟和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
[旁注]
心學 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灝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論語》 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知軍 宋代官名。“軍”是宋代縣以上的一個行政區域,一般設在衝要之地,一個軍等於一個州或府,直轄於路。軍的長官一般由中央派員,稱“權知軍州事”,簡稱“知軍”。知軍實際是宋朝時以朝臣身份任知州,並掌管當地軍隊。
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穀老人、滄州病叟、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閱讀鏈接]
陸九淵一生不注重著書立說,其語錄和少量詩文由其子陸持之於1205年彙編成《象山先生集》,共計36卷,並由其學生於1212年刊行。
陸九淵的學生,最著名的是楊簡、袁燮、舒璘、傅子雲等,其中楊簡,進一步發展了其心學。江西撫州是象山學派的重鎮,明代陳獻章、王守仁進一步發展心學。
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
大明第一才子首輔解縉
解縉,字大紳,明初江西吉水人,明朝內閣首輔、著名學者。與楊慎、徐渭並稱“明代三大才子”,也有人稱他“大明第一才子”,同時也是對聯大師,並擔任《永樂大典》總纂修。
1369年, 解縉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明初授以官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
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其母畫地為字,於腿蓋中教之,一見不忘。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
解縉7歲那年,李尚書告老還鄉,他不信解縉有人們傳說的高才,於是宴請幾個權臣顯貴作詩,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想有意當眾奚落他一番。
解縉來到李府,隻見大門緊閉。家人說主人吩咐要他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
李尚書聞情走來大聲說:“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即答:“大鵬展翅恨天低。”尚書聽了大吃一驚: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
剛入席,一權貴便想借題嘲笑他母親在家做豆腐,父親挑上街叫賣的貧寒身世,對他說:“聽說才子能出口成對,今日請你以你父母職業為題如何?”
解縉聽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肩挑日月上街賣;手把乾坤日夜磨。”眾人聽了,無不拍案叫絕。那權貴卻魚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酒過三巡,尚書欲壓服解縉,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說:“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解縉聽罷,用腳在地上一頓,說:“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能彈!”口氣比他還高。尚書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後來,李尚書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解縉為妻。
1387年,解縉已是一位18歲的翩翩少年,這年他第一次參加江西省鄉試,就一舉奪得第一名,人稱“解解元”。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列為第七名,經殿試,被錄為二甲進士。他的哥哥解綸和妹夫黃金華也同榜登進士。
從小出名的才子解元,會試怎麼被擠到第七名呢?原來,解縉所作文章氣勢磅礴、文筆犀利,本來主考官要點他為一甲,擬為“狀元”人選。但其他考官認為,解縉文章中的言論過於尖銳,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將解縉往後排,列為第七名。
明朝甫立,朱元璋對首科會試十分關注。因為就在開考前的二月丙寅日夜晚,有一顆大星出現於天空東井壁,顏色赤黃,閃閃有光,朝東北方向行進,漸漸變濁而隱沒。朝廷專司觀星宿的欽天監進奏說:“是為文士效用之占。”
朱元璋十分高興,他登基以來第一次開科會考取士,就出現這樣吉祥的征兆,不禁喜言道:“國之昌盛,必有祥瑞!朕必能掄選英才,為國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