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4(3 / 3)

朱元璋是一位開國英主,為國選才,不拘一格,殿試前調閱了一二甲策論,見解縉文筆雄健,立論新穎,切中時弊,殿試中又見他才華出眾,欲力排眾議欽點其為狀元。

但有權臣進言道:“首開科甲,為國掄元,當取吉祥以順民心。解縉字大紳,點為狀元,‘縉’‘紳’俱‘解’,於國不吉。”朱元璋聞言,便忍痛割愛舍去解縉,欽點取名較吉祥的“任亨泰”為狀元。

解縉雖然與狀元擦肩而過,但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一門三進士”的消息傳出,立即轟動了解縉的家鄉吉水,也轟動了京城,一時傳為盛事。

傳說解縉考中江西解元後,出遊到一道觀,口渴求飲,老道士慕他的大名,出個上聯試他:“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其中3個“解”字不同音,下聯也要如此,難度很大。

解縉卻不費工夫屬對道:“七弦妙曲,樂樂樂府之音”,這三個“樂”字也不同音。

解縉有治國安邦之才。初入仕時,深受朱元璋寵愛,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對縉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解縉為國考慮,日上萬言書,剖切陳詞。他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要整理經史,製定禮樂,表彰賢士,崇祀先哲,禁絕娼優,易置寺閹,薄賦斂,減德役,焚經咒,絕鬼巫,裁冗員,節流開源,以蘇民困。

解縉同時又指出,朝廷用人當擇賢者,授職當最德才;應改革時弊,鼓勵農耕,實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生息;要尚武以固邊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連妻子,捶楚不加於屬官。

奏疏呈上,太祖連連稱讚解縉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縉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亦得太祖讚許。

1402年至1407年,解縉任內閣首輔,成為大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縉編纂《文獻大成》,企圖把曆代文獻分門別類地搜集起來,但由於人手少,時間倉促,一年成書。

明成祖閱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過於簡略,不符合他的原意,於是決定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等協同解縉為監修官,又征召2000多人參加編專毒、較訂、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重新進行編纂。

經過3年多的艱苦努力,這部大類書終於編成,取名為《永樂大典》。全書共有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共3億7千萬字左右,“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輯入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醫學、工技、農藝、誌乘等各類著作七八千種,按《洪武正韻》的韻目排列次序。這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世界上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後起兵奪取帝位年號永樂。

據說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立太子事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解縉正奉旨纂修《永樂大典》,很受永樂皇帝朱棣的賞識。朱棣於是就此事密召解縉。

解縉進得宮來,就立太子事發表自己的看法:“立子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人心歸附,若棄長立次,必興爭端。”因朱棣自己不是長子,對此說不感興趣,心中仍存猶豫。

正在這時,內宮太監送來一幅名為《彪虎圖》的畫:一隻白額回首望身後幼虎,情狀甚為親呢。解縉見此圖,當即吟詩道: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朱棣聽了,知道解縉是借著題詩婉轉進諫,頗受啟示,當即決定立長子高熾為皇太子,即後來的仁宗。

[旁注]

徐渭 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我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解元 原為唐製,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明清科舉製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樂府 漢族民歌音樂,“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製定樂譜和采集歌詞,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內閣首輔 首輔是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明中期後,大學士又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明朝的首輔名義上相當於宰相之職,但無宰相之權。

《永樂大典》 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我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閱讀鏈接]

解縉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詩歌、書法、散文等方麵也很有成就。他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存詩500餘首。

解縉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

解縉又擅長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尤善狂草,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明吳寬《匏翁家藏集》稱:“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