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5
源遠流長的江西道教文化
江西道教源遠流長,教派疊起,高道輩出,影響很大,在我國道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占有主導地位。後來道教又分為正一派與全真派兩大派別。正一派之源即在江西龍虎山。
自古以來,江西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就是神仙方士和黃老道家們活動的重要場所。傳說黃帝的樂官伶倫曾隱居於南昌西山修道煉丹。西山,古稱洪崖山,因伶倫或曰洪崖先生而得名。
西山還被稱過逍遙山、散原山、南昌山等。據周景式《廬山記》記載,傳說西周威烈王時,有一個“生而神靈”名叫匡俗的人,曾隱居在九江廬山的深穀老林中,求仙學道,“時人敬事之”。後匡俗被熱衷求仙、希望長生不老的漢武帝封為“南極大明公”。
還傳說,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麻姑女壽仙就誕生在山姿奇秀、風景美麗的南城麻姑山。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唐開元年間,因山上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而得名。
早在漢昭帝時,就有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修道。
還有峽江縣玉笥山,原名“群玉山”,早於秦時就有孔丘明、駱法通、何紫霄等10人隱居修煉於此。傳說孔丘明等9人仙去,惟紫霄終隱何君洞。
據《寧都縣誌》記載:西漢初民女張麗英在寧都縣原名金精山的翠微峰金精洞修煉成仙。後鄉人建仙女廟以祭,遂使金精山成為道教聖地。
更有西漢末年的南昌尉梅福,由於不願為官,一朝棄官、舍家入深山學道修真。梅福先後到過西山梅嶺、撫州之梅山、隆興府豐城縣、臨江軍新淦縣玉笥山、瑞州新昌縣之梅墩等地。
在東漢有組織的道教形成之前,像上述神仙道士的傳說在江西還有很多,道教在江西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豐厚的沃土。
從我國道教創始人首任天師張陵在東漢永元初年到江西龍虎山等地從事創教活動之後,江西有組織的道教開始發端,龍虎山遂成為道教發源地。此後在曆代朝廷的大力扶植和利用下,江西道教各門派逐漸得到發展,特別是唐、宋、元、明時期達到了鼎盛。
據道書說,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從四川南下江西龍虎山,繼承祖業,開創天師道龍虎宗。龍虎宗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成長壯大起來,到宋時張天師已由一教之主,發展到提舉三山符篆,即龍虎山、周皂山和茅山,前兩山都在江西。
到元時,龍虎宗進一步被封為“正一教主”和主領江南道教。明初,天師道達到鼎盛時期,發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明中葉以後天師道逐漸衰落。
天師道自創教以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曾繁衍出一些支派,如清水道、南、北天師道、天心派、清微派、玄教、正乙派、閭山三奶派等。
天師道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3位出眾的天師,即祖天師張道陵、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
此外,天師道的傳承時間特別長,達1800多年。龍虎山天師府一直發揮著正一道祖庭的作用,其巨大影響遠播海內外。
靈寶派周皂宗的祖庭在樟樹周皂山,開創於三國東吳時的葛玄。據說葛玄以《靈寶經》傳授弟子,幾傳之後到東晉末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
劉宋時,陸修靜刊定了《靈寶經》35卷,編成靈寶科儀多種,於是靈寶派更為盛行,直到元代才歸人正一派之中。
靈寶派與其他道派的不同之處,一是創造了後代各派公認的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二是大量吸收佛教教義,如三世說、度人說等。尤其是度人說,把道教曆來以自己修煉功成得道為主的教義,發展成必須積德行善,普度眾人後才能成為神仙。
從此以後神仙便也有了救苦救難的責任,更能號召一般民眾了。
晉代南昌許遜教團忠孝大法信仰的長期流傳,至宋元間在江西產生了儒道融合的新道派“淨明道”。
許遜生於南昌,年輕時雖有學問,但不求功名,而專事修道,希望用仙道法術,拯救人間時政弊端。朝廷聞許遜賢名,屢加禮命。許遜不得已曾任蜀旌陽令,為官清正,濟世救民。離任時不少百姓寧願背井離鄉跟隨。
許遜後從蘭公諶母處得孝道、孝悌二王的淨明道法,門下有吳猛等11位弟子,連許遜共12人,號為西山十二真君,並以許遜為中心,形成一個教團。許遜率眾人設壇傳教,宣揚淨明忠孝之道。
許遜仙逝後,其後代在其舊居建起許仙祠,繼續傳道。南北朝時許仙祠改為遊帷觀。
唐高宗時,道士胡慧超重振西山道教,並撰《晉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傳》和《許遜修行傳》,以遊帷觀為中心的許遜仙道傳聞和“靈寶淨明宗旨”,乃廣為流傳。
北宋時,遊帷觀賜名為“玉隆觀”。徽宗崇道,改觀為宮,號玉隆萬壽宮,上許遜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
南宋時,金兵南侵,萬壽宮主持周真公祈請許遜救民於水火之中。傳說許遜下降,出《靈寶淨明飛仙度人經》、《淨明黃素書》等經典,於是周真公托神建道,“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創立淨明道派。
元初,西山隱者劉玉自稱數遇許遜、胡慧超等,得淨明道法,應許遜讖記當為800弟子之師,於是淨明道複興,流傳後世。特別是對許遜的信仰在江西曆久不衰,每年農曆八月到西山萬壽宮朝拜許真君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
南朝陸修靜也為道教的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461年,周遊四方布道的陸修靜來到廬山,愛匡阜之勝,建太虛觀,研經傳道授徒長達7年之久。
7年當中,陸修靜采煉丹藥,收徒布道,並致力於太虛觀的拓置和擴建,最終建成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別致的一方名觀。
陸修靜在太虛觀最重大的活動便是建置道藏閣。據傳,閣中珍藏有宋明帝禦賜的道家經書、藥方和符圖1200卷,“龍篋貯之”,相當貴重精美,是當時最大的道教經庫。
陸修靜在閣中遨遊於道家經籍,潛心於道教理論研究,獲得淵博道學,為日後編輯《道藏》和創立道教儀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陸去世後,朝廷追諡封號“簡寂先生”,太虛觀故更名為簡寂觀。
唐代江西出了高道施肩吾。施肩吾元和年間考中進士後,無意仕進,慕洪州西山十二真君羽化之地之真風,於是“不待除授即東歸”到西山隱居。
施肩吾為道教中內丹派的先輩,著有《西山群仙會真記》和《鍾呂傳道集》等,論述補養、內丹之法,主張養形為先,其次補益精氣神,然後才能練內丹,反對道教傳統的辟穀、導引、房中、外丹等方術,為當時較係統的一本丹功著作。後代道教尊其為華陽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