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5(3 / 3)

慧遠大師俗姓賈,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13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21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歎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慧遠大師出家後,卓爾不群,發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進為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道安大師常常讚歎說:“使佛道流布中國的使命,就寄托在慧遠身上了!”於此可見遠公的器識超出常倫。

慧遠24歲時,便開始升座講經說法,聽眾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遠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采用格義方法,令聽眾清楚地領悟。由於這種講經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師便特許遠公閱讀外道典籍。

慧遠講道之餘亦勤以著述,相傳鳩摩羅什大師讀到遠公所著《法性論》,大加讚歎雲:“邊國人未有經,使暗與理會,豈不妙哉!”

“茶禪一味”是佛教對茶道的滲透,《廬山乃誌》中有記載:“晉朝以來,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植。”

相傳,廬山雲霧茶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來慧遠大師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他曾以自種自製茶款待好友,常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

慧遠並不是專門從事山水文化的發展者。但是,由於他的人生的燦爛,便使得我國傳統的山水文化濃烈的人生色彩更具有基因上的穩固性。

400年仲夏,慧遠率領弟子30餘人遊廬山石門澗,從東林寺出發,到石門澗後,弟子們興奮得紛紛吟詩作賦。慧遠也寫了詩,並為大家的詩作寫了“序”,即《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並序》。這《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序》也被定為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遊記名篇。

慧遠的高徒宗炳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他的山水畫對後世影響深遠。宗炳第一次和廬山結緣,短短的50天裏,自此,對自然美的探尋便成了他生命的強大推動力,成了他造就自己生命光輝的起點。宗炳那篇《畫山水序》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畫論。

同時,釋慧遠主持肇建並住持的東林寺,得後人推為我國淨土宗祖庭,釋慧遠也被尊為我國淨土宗始祖。謝靈運在廬山、臨川和豫章等處改譯《大涅槃經》為36卷,人稱南本,流傳後世。

隋唐時期,江西是全國佛教傳播弘揚之要地。釋智顓數度駐錫廬山,弘揚天台教義。禪宗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先後入贛弘法。

贛僧釋行思在六祖釋惠能座下承法後,回住廬陵安隱寺,光大南宗宗風,史稱“七祖”。

早在開元年間之前,已有新羅僧入贛求法。天寶年間,釋道一入贛,由東而南,再北上至鍾陵開元寺,弘揚南宗禪法,創立叢林,門下徒嗣甚眾,代相傳承,形成“洪州宗”。

行思之徒釋懷海,駐錫新吳百丈山,實踐農禪,製訂叢林清規,人稱“百丈清規”,風行天下。

釋智藏光大洪州宗風於龔公山,新羅僧道義、洪陟等專程前來參學求法,傳至海東。

唐代末年,釋慧寂承師說,創溈仰宗於袁州仰山。釋良價和釋本寂,開法新昌洞山與撫州曹山,共唱“五位君臣”之道,創立曹洞宗風。

釋義玄在新昌黃檗山承釋希運之法,至河北鎮州開創臨濟宗風。雲門宗師釋文偃、法眼宗師釋文益相繼在江西參訪弘法。

唐代,釋鑒真和尚等過化江西,同時江西禪風已傳至海東和交趾等地。

入宋以後,禪宗在江西的弘傳尤為興盛。臨濟門下有釋方會在楊岐山創立楊岐派,釋慧南在黃龍山創立黃龍派,以“三關”之法接引後人。楊岐、黃龍兩支對於臨濟宗的弘傳,建樹不凡。淨土、律宗、賢首諸宗在江西仍有傳承。

元代時間雖然不長,但藏傳佛教在江西弘傳,其勢不小,就連有曹洞宗祖庭之尊的建昌雲居山真如禪寺,也一度改弘藏傳佛教。

到了明代,禪宗臨濟久傳不衰,曹洞宗在江西得以中興。釋常忠法承嵩山少林寺釋小山座下,返贛後嗣法釋慧經,而後開法新城壽昌寺與信州博山能仁禪寺,代相傳承,形成曹洞門下壽昌法係。

釋洪斷諸緣於少林釋常潤座下得法後,振興雲居山真如禪寺,座下法嗣甚眾,弘傳於贛北、贛西一帶,形成曹洞宗下雲居法係。

明亡後,一大批官宦名士,遁入空門,聚集於贛中。廬陵青原山與安福武功山便成為佛法興盛之地。其中突出的有釋大然、釋藥地等人。釋戒顯則弘法雲居山真如禪寺,所著《禪門鍛煉十三篇》,有“禪門兵法”之譽。

在清代,江西佛教弘傳其勢較衰,但廬山一帶香火仍盛。棲賢、秀峰諸寺得朝廷重視,疊加賞賜。南昌佑清寺15噸銅鑄佛像矗立,名震江南。

[旁注]

禪宗 漢傳佛教宗派之一。佛教分為九乘佛法,然禪宗即是教外別傳之第十乘,禪宗又名佛心宗攝持一切乘,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鳩摩羅什 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玄奘並稱為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加上義淨或不空並稱為四大譯經師。

淨土宗 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

鑒真 俗姓淳於,我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曆史功績。

[閱讀鏈接]

廬山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一個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光芒,記錄著中華民族文化嬗變曆程中深厚無比的社會資源庫,是表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對於外來文化的寬容、吸收、改造、融和品格的代表。而使“廬山”國際化的第一人就是慧遠。

密密層層的廬山雲霧中,藏進了“佛教中國化”,“中國佛教化”的神秘經緯。廬山像一個巨大磁場,永遠輻射著慧遠思想的光芒。

清末之際,桂伯華、黎端甫在贛域宣傳佛教,歐陽竟無、梅光羲、李證剛則以講學、著述、修持出眾而名震江西,聲聞全國,有“佛教居士三傑”之譽。唐生智以建佛殿慶母壽,別具特色。同時,諾那與貢噶活佛先後在贛弘法,推進密宗在江西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