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6
講究“賈德”的江右商幫
贛商在曆史上被稱為“江右商幫”。據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錄雜說》記載:
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
遂得此名。江右商幫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是我國古代實力最強的商幫。
唐代以後,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江西成為全國經濟重要區域。尤其是五代十國割據時期,危全諷入主撫州數十年,采取了保境安民,勸課農桑,招徠商旅的政策,使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呈現出“既完且富”的繁榮景象。
宋朝時期,經過進一步開發,江西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先進地區。
江右商幫最早興於北宋時期,當時江西地區人口達446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10,位居全國首位。其人口之眾,物產之富,江南西路在宋朝經濟居全國各路之首,強大的物質基礎為江右商幫的興起奠定堅實的基礎。
江西商人講究“賈德”,注重誠信是江西人質樸、做事認真的性格的一個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頭腦中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
宋末元初,景德鎮瓷業迅猛發展,青花瓷燒造的成功使江西在全國瓷業輸出獨占鼇頭。而進賢毛筆、煙花,廣昌白蓮,南豐蜜橘,臨川西瓜,鉛山造紙,宜黃夏布等特產均馳名海內外,並為江右商幫帶來巨額利潤。
江西人走州過府,隨收隨賣,操業很廣。撫州人艾英南不無自豪地說:“隨陽之雁猶不能至,而吾鄉之人都成聚於其所。”吉安人彭華也說:“吉安商賈負販遍天下。”
江右商幫的一個分支撫州商幫,其經營的產品有糧食、陶瓷、布匹、煙草、藍靛、藥材、木材等。如宋代的撫州布商陳泰,生意做得很大,他在各地雇傭了中間人,協助將資金預先貸給金溪、崇仁、樂安以及吉安等地種麻、織布的農民手中,而後再收購他們的布匹產品。
而撫州木材資源十分豐富,商人們就將木材分別從贛江,撫河順水而下,然後出湖口,入長江,運銷到南京、揚州、常州及武漢等地。
由此,全國各地江西會館很多,幾乎遍布全國。湖廣是江西人徙居的一個重要地區,因距離不遠,來往方便,故“豫章之為商者,其言適楚,猶門庭也。”所以在湖廣的江右商很多。
雲、貴、川也是江右商的彙集區,他們既經商於城市,也商販於鄉村裏巷,甚至深入土管轄區,代官府“征輸裏役”。
還有的江西商人定居於山寨少數民族居住地,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民族的酋長或首領。
除兩湖、兩廣、西南邊陲外,江右商在福建、江浙、河南等地也很活躍,當地市場上的許多貨物都來自江西或出自江右商之手。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居住在北京的經商、趕考和謀官的江西人很多。當時北京有41所會館,其中江西會館就達14所之多,位居第一。
全國各地開中藥鋪的商人,十有八九來自江西樟樹,故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說。
江右商的活動既是明清經濟史的重要內容,也對明清時期的江西社會經濟和全國經濟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江右商內部也因地域關係分了不少商幫,清代的景德鎮有“十八省碼頭”之稱,商幫雲集,其中較有勢力的江西籍商人就有瑞州商人、奉新商人、南昌商人、建昌商人、臨江商人、吉安商人、饒州商人、撫州商人、豐城商人、湖口商人和都昌商人。
清代的河口鎮“富商巨賈,共仰八幫”,其中江西籍商人占了三幫,即撫州商幫、南昌商幫和建昌商幫。
不同地方的商人所經營的主要商品也大不一樣,於是便有了臨清藥幫、河口紙幫、吉安布幫、景德鎮瓷幫等。
江右商幫以其人數之眾、操業之廣、實力和滲透力之強稱雄中華工商業,對當時社會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1500多座江西會館和萬壽宮遍布全國。
江西自從兩宋以後,由於得天獨厚,人傑地靈,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曆元至明,江西繼續保持這一經濟文化優勢。由於地產豐富,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匹、木材……繳納稅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居全國第一。
明代江右商幫的極大興盛,是精明的江西人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之上,利用了其良好的地理經濟環境。江西明代的移民運動實質上就是一種經濟擴張,使江右商幫在以後的幾百年稱雄中華工商業。
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業的迅速發展,素有“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百業興旺。
尤其在北京,自元代開始,江西行商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幽燕關陝、八閩兩廣、荊楚川蜀。江西的著名墨工南昌朱萬初、清江潘雲穀攜墨售於京師;貴溪倪文寶、鄱陽童某也以製毛筆為業,所製之筆也都遠銷至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