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張瀚《鬆窗夢語》記載:
今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東南,故百工技藝之人亦多出於東南,江右為夥,浙、直次之,閩粵又次之。
在京江右商以瓷器商、茶商、紙商、布商、書商、藥材商為多。江西書商中,以撫州人居多。北京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等中華古建築的設計建造者為江西雷氏家族。
據統計,明代各地在北京的會館大概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居各省之首。明代江西在北京的會館最晚在永樂時就已經出現。
乾隆《浮梁縣誌》記載:“京師會館二所。在北京正陽門外東河沿街,背南向北;其一在右,明永樂間邑人吏員金宗遜鼎建,曰‘浮梁會館’。”其他還有如始建於嘉靖中期的南城會館、廣豐會館等。
這些會館,有相當數量為商人所建或士、商合資共建。清光緒時,北京有會館387所,江西為51所,占比重雖少於明朝,但仍為各省之最。
江右商人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活動準則,有一些初看起來是成功商人共同的特點,但是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又可以感覺到這些東西在江右商人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首先是講究忠孝。江右商人信仰許遜,對於淨明道的忠孝觀念,自小就耳濡目染。在經商過程之中,又受到萬壽宮的道德原則約束,因此,言行上比較講究忠孝。
江右商人黃某,長期在湘西洪江一個桐油號家裏做經理,油號老板去世了,其兒子接任,由於沒有經驗,在某一件事情上與黃某發生分歧,少老板竟動手打了黃某一個耳光,黃某就不去上班了。
這件事情很快在洪江的江右商人中傳開,大家批評少老板沒有尊重長者,是不孝的行為。不少油號紛紛來請黃某去他們的油號工作,黃某不肯去,當然也沒有把這個油號的商業秘密講出去、把客戶帶出去。
最後年輕的老板登門賠禮道歉,再次請他去上班。黃某認為:“少老板不對,但要對得起老東家,所以,我不會做對不起東家的事情;但也不能去上班,因為我畢竟是他的長輩,他不認錯,我就不理事。”可見洪江的江右商人基本上是按照忠孝的倫理做事和做人的。
同時,江右商比較講信用,如有不講信用商號,經調查屬實的話,商幫會采取辦法,小則責其改正,大則孤立和懲罰它。
對於江右商人而言,明清以來一直是講信用的典範,因為江西是一個商業繁榮的地區,江右商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遠在外地做生意,如不講信用,則難以立腳。
另外,江右商人還有講究和氣生財、講究白手起家、講究團結互助、講究回報家族、家鄉等特點。
[旁注]
危全諷 唐末五代時江西南城人,與鍾傳、彭玕、盧光稠、譚全播等人並稱江右豪傑。危全諷注重發展教育和宗教事業,使撫州在短短數十年間培育出佛教禪宗幾大流派,被稱為“天下禪河的中心”。
江西會館 是指由江西籍的在外的商人等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江西會館籌建人是乾隆“天地人”三才之一的“地安”曹秀先。
萬壽宮 為紀念江西的地方保護神、俗稱“福主”的許真君而建。許真君,原名許遜,字敬元。他居官清廉,政聲極佳,深受百姓愛戴。許遜死後,為了紀念他,當地鄉鄰和族孫在其故居立起了“許仙祠”,南北朝時改名“遊帷觀”,宋真宗賜名並親筆提“玉隆萬壽宮”。
紫禁城 在北京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依照我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閱讀鏈接]
遍布四方的江右商幫,隻要具備了一定的財力,不約而同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萬壽宮。這是江右商幫獨有的標誌。無論是大富還是小康,無論是抱團還是獨行,都忘不了江西人祖先的文化偶像“許真君”。
古時江西作為傳統儒家文化的大基地,江右商幫自然會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敬仰那些為民除害、清正廉潔的英雄,而生性聰穎、治病救人、為官清廉的許真君,便受到百姓的愛戴。自明初以來,在各省省會以及京都幾乎都建有萬壽宮,在全國城鄉可說是星羅棋布。
萬壽宮是江右商幫的標誌,也是江右商幫財富與實力的象征。萬壽宮既為旅外鄉人開展親善友好,祭祀活動的場所,又是商人、待仕或者下台文人們議事與暫住的地方,壯觀、雄偉的萬壽宮建築顯示了江右商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