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風采1(2 / 3)

戲曲傑出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明代江西大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與他的《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

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舊禮教的精神。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海若,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

湯顯祖早年參加進士考試,因拒絕權貴的招攬而落選。直到33歲時才中進士。中進士後,明萬曆年間曾任給事中,49歲時棄官回家。

湯顯祖從小受心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肯定人欲,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

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複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

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戲曲。他是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玉茗堂四夢”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史讚道:“為官不濟,為文不朽。”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

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

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

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

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麵前,在皇帝主持下,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舊製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

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裏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

《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蕩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

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曆代舞台上,《牡丹亭》常演的有《鬧學》、《遊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冥誓》、《還魂》等幾折。

[旁注]

關漢卿 元代雜劇作家。是我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

《詩經》 我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陝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

賓白 古代戲曲劇本中的說白。我國戲曲藝術以唱為主,所以把說白叫做賓白。明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一說“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

[閱讀鏈接]

《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並稱我國四大古典戲劇。

湯顯祖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湯顯祖也是世界偉人之一,有人將他和莎士比亞並稱為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明星。

以弋陽腔為主的贛劇

贛劇是江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發端於明代的弋陽腔,起源於贛東北地區。明、清兩代,以唱高腔為主,後來融合昆曲、亂彈腔諸腔於一體。

贛劇的形成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宋、元以後,南戲開始流傳於我國東南諸省。贛東北地區的饒州、廣信兩府,曾歸江浙行省管轄,明代洪武初年劃入江西省。

由於交通方便和貿易往來,南戲隨之傳入廣信府的弋陽縣。當時,在弋陽縣落腳的南戲,是專演《目連救母》戲文的。

這種戲文,因為受到當地宗教思想的影響,逐漸發生一些變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江西特點的南戲,被人稱為“弋陽腔”,與江浙地區的其他南戲聲腔,並駕齊驅。

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祝允明《猥談》在對南戲聲腔的評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陽腔,作為贛劇的主要聲腔,弋陽腔是最為古老的。

這種弋陽腔在形成以後,在劇目上除原有的《目連戲》以外,主要是以扮演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封神傳》、《三國傳》、《征東傳》、《征西傳》、《水滸傳》、《嶽飛傳》和《鐵樹傳》等12種。和《目連戲》一樣,每種都分作7天演完。這種連台本戲的出現,為弋陽腔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