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戲其他聲腔的發展。明代的弋陽腔還從南戲和傳奇中移植了一些劇目,如《珍珠記》、《賣水記》、《長城記》、《八義記》、《三元記》、《鸚鵡記》、《白蛇記》、《十義記》、《洛陽橋記》、《清風亭》、《烏盆記》和《搖錢樹》等。這批傳奇戲的增加,使弋陽腔的演出內容更加豐富,進而又把弋陽腔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步。
贛劇的前身饒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亂彈腔為主。其中饒河班以景德鎮、鄱陽、樂平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劇目,藝術風格也比較古樸、粗獷。
同時,信河班則是以貴溪、玉山為中心,沒有高腔,它的亂彈唱腔則相比較而言較為婉轉流利,當時也統一稱作“江西班”。
後來,合並饒河、信河兩個分支,正式更名為贛劇。
贛劇流行的地區,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陽腔。清初以後,保留在這裏的弋陽腔,因為戰爭的破壞等,原來上演的連台本戲大都失傳,流行地區隻剩下玉山、弋陽、貴溪、萬年和鄱陽等地。
這時在民間流傳的弋陽腔,被大多數人稱之為“高腔”,其中活躍在弋陽、萬年的高腔班,還留下18本高腔戲,以維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動。
光緒年間,由於亂彈諸腔的興起,在贛東北地區的戲班,有些便開始轉唱高腔以外的其他聲腔,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使贛劇最終變成了個綜合高、昆、亂三腔的劇種。
這種新式的弋陽腔是繼承南北曲的傳統,並結合地方特點而創造出來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陽的方言土語來唱南戲的曲調,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點的新腔。
這種新腔,在目連戲的階段還帶有濃厚的宗教音樂色彩。以後,通過連台本戲和傳奇戲的演出,才使它擺脫了宗教音樂的影響,變成南戲中流傳甚廣,影響最大的戲曲聲腔。
長期以來,這種弋陽腔一直是幹唱和帶有人聲幫腔的形式,由於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幫腔,故對本嗓幫腔的聲調而言,也自稱為“高腔”。
贛劇從明代弋陽腔開始,到清代的亂彈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變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多聲腔的劇種。
弋陽腔的唱腔結構、伴奏及行當與餘姚腔、昆山腔、海鹽腔基本一樣。弋陽腔又有徒歌、幫腔、滾調等演唱形式,配以鑼鼓,氣氛熱烈,它的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深受廣大勞動群眾的歡迎。
弋陽腔的曲牌,來源於兩個方麵:出自南戲的曲牌有“鷓鴣天”、“皂羅袍”、“泣顏回”、“駐雲飛”、“香羅帶”、“紅衲襖”、“山坡羊”、“步步嬌”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點絳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們雖為套曲,但可隨心入腔。
弋陽腔的角色分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結構最初采用曲牌聯套體,演出時僅輔以鑼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員一人演唱,數人接腔,形成極富特點的“徒歌、幫腔”演唱方式,明代中葉又發展出打破曲牌聯套體製的滾調,進一步增強了聲腔音樂的戲劇性和表現力。
在廣泛流播的過程中,弋陽腔繁衍出多種變體,由此形成高腔體係,對南北各地的四十幾個聲腔劇種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我國地方民間戲曲的發展進程。
贛劇弋陽腔顯著特色是“一唱眾和”,以打擊樂和絲、竹、弦、管等樂器配樂伴奏,唱腔可塑性大、聲調高亢,既具南方溫柔敦厚之雅韻,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氣質。
而在贛劇彈腔中,既保持了清代“花部”的“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的表演風格,又因醜角戲的大量出現,悲劇中穿插喜劇手法,以及鄉音俗語的運用,使舞台效果更為突出。
如皮黃戲《黃鶴樓》,唱白並不多,但通過一連串無言的精彩表演,將劉備與周瑜、趙雲之間的微妙關係用喜劇形式處理得妙趣橫生。
又如《斷橋》中3人翩翩舞蹈,《裝瘋罵殿》中趙豔容的各種手指和眼神,《夜夢冠帶》中崔氏的集生、旦、淨、醜於一身的表演動作,以及《春秋配·撿蘆柴》中秋蓮、春發和乳娘的畫線為界、以靜為動的舞台調度,都是贛劇彈腔表演藝術的精華。
贛劇的表演風格古樸厚實,親切逼真。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昆曲”、“梆子”等。
[旁注]
南戲 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種,我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
烏盆記 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五回烏盆訴苦別古鳴冤的片段,主要講述包公到定義縣赴任破獲的一起貪財行凶命案,被後人演繹成經典戲劇劇目,一名《奇冤報》,又名《定遠縣》。係老生傳統戲。
曲牌 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俗稱“牌子”。古代詞曲創作,原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
三花 即醜角的俗稱。醜是我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或貌不驚人的角色,由於傳說當年唐玄宗喜好演戲,下場演戲時就扮演醜角,而唐玄宗被尊為我國戲劇界的祖師爺,所以傳統劇團的團長都是醜角擔任。
皮黃 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的合稱。西皮起源於秦腔,二黃是由吹腔,高拔子演變而成,在有些劇種中、西皮,二黃又分別稱為“北路”、“南路”,合稱“南北路”。
[閱讀鏈接]
贛劇供奉的祖師爺,亦名為老郎神,俗稱“田府正堂”,這是南戲傳給弋陽腔的祖師父。而明代的弋陽腔是從浙江杭州傳入的南戲為基礎,結合江西的地方特點而產生的,故贛劇祖師爺才有“杭州西門外鐵板橋頭二十四位老郎師傅”之說。
清代以後,贛劇的老郎神改為唐明皇。在廣信府的玉山班裏,亦有供奉田、竇、葛三位祖師的。盡管祖師爺有這些不同說法,祖師爺的誕生日都是農曆六月二十四。而贛劇的老郎廟隻在玉山縣發現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