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風采2(1 / 3)

文化底蘊——藝苑風采2

載歌載舞的江西采茶戲

江西采茶戲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燈等民間歌舞小戲的統稱, 最初為茶農采茶時所唱的采茶歌,後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形成了載歌載舞的采茶燈。

每逢燈節或收茶季節,茶農常用這種形式即興演出以采茶為內容的節目,因以茶籃為道具,亦稱“茶籃燈”。後來,內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活躍於廣大農村的采茶戲。

采茶戲最早出現於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繼而見於贛東鉛山縣,之後很快在全省各地流傳,並分別吸收當地的民間藝術和各種地方戲曲的劇目、聲腔,衍變為各具特色的多種采茶戲。

早期采茶戲以演生活小戲為主,隻有3個角色,故又稱“三腳班”。

江西采茶戲根據其不同特點和流行地區,大致可分為五類:

贛南采茶戲形成最早,清代中葉已流行於贛南和粵北。擅演輕鬆活潑的喜劇。表演上醜角常模擬猴、貓、鳥等禽獸動作,醜的“矮子步”和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唱腔曲調分燈腔、茶腔、路調、雜調四類,以茶腔為主,弦樂伴奏。

贛南采茶戲劇目多為醜旦合演的民間生活小戲,如《挖筍》、《揀田螺》、《巧耍香龍》等,經過整理的《采茶歌》、《哨妹子》較有影響。

贛西主要有萍鄉采茶戲和萬載花燈戲等。流行於永新、寧岡、蓮花、萍鄉、萬載一帶,由贛南采茶戲流入後衍變發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於贛湘交界地區,後期受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

贛西采茶戲有二胡、笛、嗩呐等伴奏樂器。主要曲調分燈彩詞調、花鼓調、歌腔、民歌小調4類,傳統劇目有《放風箏》、《賣雜貨》等,民間故事戲《吳燕花》和《塞上紅》較有影響。萬載花燈戲後期受高安采茶戲影響較多。

贛東北地區有贛東采茶戲和景德鎮采茶戲兩種。

贛東采茶戲源於鉛山縣的茶燈戲,流行於鉛山、上饒、貴溪、弋陽等地。初為二旦一醜的“三腳班”,受黃梅采茶戲影響增一小生,後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臉,連同3個打擊樂手,稱為“七唱三打”的“半班”。

贛東采茶戲男角擅長扇子功,旦角擅長手帕功,曲調分“三角小調”和“湖廣調”兩類,早期演唱隻以鑼鼓伴奏,幹唱加幫腔,後加管弦伴奏。主要劇目有《三矮子放牛》、《三姐妹觀燈》、《打平鬥米》、《鸚哥記》、《拷打紅梅》等。

景德鎮采茶戲係由湖北黃梅采茶戲流入後衍變而成,流行於景德鎮、波陽、都昌一帶。劇目、唱腔均近似黃梅采茶戲,表演上曾受饒河戲影響。

贛北地區有南昌采茶戲、武寧采茶戲和九江采茶戲。

南昌采茶戲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等縣,其曲調分為本調和雜調兩類,本調係由下河調發展而來,雜調包括茶燈調和小戲專用曲調。傳統劇目有《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花轎記》“四大記”等48本。

武寧采茶戲流行於武寧、修水、銅鼓、靖安一帶。清道光年間就已演整本戲,如《失印配》、《褂袍記》、《文武魁》等50餘本。音樂曲調有正腔包括北腔、漢腔、歎腔、四平腔以及花腔和雜調。劇目、唱腔亦與黃梅采茶戲接近。

九江采茶戲流行於瑞昌、德安、九江、湖口一帶,劇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說,唱腔分平板、花腔、漢腔、雜調4類,接近黃梅采茶戲。

贛中地區有撫州、吉安、寧都、高安等多種采茶戲。

撫州采茶戲,源於宜黃縣的三腳班,並受黃梅采茶戲、宜黃戲、傀儡戲等影響,流行於臨川、崇仁、宜黃、樂安等地。

撫州采茶戲主要唱調有由“豐城絲弦班”唱調發展起來的“本調”和由撫州“會母調”發展起來的“撫調”,以及川調、文南詞和各種小戲專用曲調。

撫州采茶戲伴奏樂器有笛子、嗩呐、二胡等。劇目有《三伢子放牛》、《小和尚鋤茶》、《白扇記》、《毛洪記》等。

吉安采茶戲流行於吉安地區,亦源於宜黃縣三腳班,曾受湖南花鼓戲、吉安戲、宜黃戲的影響,唱腔分本調、文南詞、小調3類,劇目有《大放馬》、《歡送哥哥上南方》等。

寧都采茶戲流行於贛東南,發展中受祁劇、宜黃戲影響,曲調分本調、小調,主要伴奏樂器為“勾筒”,劇目有《鋤豆》、《鏟棉》、《毛朋記》等。

高安縣的采茶戲源於燈戲,先後演變成兩種采茶戲,一為鑼鼓班,受當地瑞河大班影響較大,其高腔唱調和鑼經具有特色,稱瑞河戲。另一種為絲弦班,稱高安采茶戲。

高安采茶戲因受贛南等地小調和瑞河戲影響,原來伴奏隻用“絲弦”,後吸收了京劇的鑼鼓經。劇目有《孫成打酒》、《劍袍記》和《喜鵲鬧梅》等。

[旁注]

矮子步 又稱矮子路,漢調二黃醜角的表演身段。動作要領:上身伸直,提氣,雙膝向前彎曲,腳跟抬起,用腳尖行走,雙手自由擺動,每走一步,腳尖刮地。

饒河戲 饒河人在南戲和弋陽腔的基礎上經過改造發展,變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以板擊節的高腔,與亂彈、徽劇、秦腔、昆曲等皮黃聲腔熔融糅合,形成了唱腔豐富、劇目眾多,鄉土氣息濃鬱的饒河戲。

宜黃戲 江西古老劇種之一,發源於宜黃縣,已有近400年曆史,我國傑出戲劇家湯顯祖的劇作《臨川四夢》,最初就是由宜黃班演出的,並因此有“宜伶”、“宜黃子弟”之說。中心流傳地區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閩西一帶。

鑼鼓經 指京劇打擊樂各種不同形式打法的通稱,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閑、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鑼鼓經實際上是以口頭背誦的鑼鼓譜。

[閱讀鏈接]

江西采茶戲豐富多彩,載歌載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雖從清乾隆時起屢遭禁演,但它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於廣大農村。

由於它善於吸收各種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的長處,發展非常迅速,已成為江西流行最廣泛的地方戲曲。

贛州第一劇種東河戲

東河戲是誕生於贛南的古老劇種之一,是在贛州東河片地區高腔的基礎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黃調、桂劇、安慶劇、弋板、南北調、秧歌調等,發展成擁有高、昆、彈三大聲腔較為完整的戲曲劇種。因其形成於贛州東麵貢水流域,又稱東河戲。

東河戲初名贛州大戲,它集高腔、昆腔、亂彈多種聲腔於一身,起源於贛縣境內的田村、白鷺、清溪、勞田和睦埠一帶。

東河戲經曆了一個複雜的發展過程。早在嘉靖年間,東河流域贛縣與興國交界的田村、白鷺等地流行一種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

坐堂班每逢吉慶節日,酬神還願時,演唱一種受弋陽腔影響的“道士腔”,這種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圍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較為簡單而靈活,故特別為當地百姓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