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遠揚——秦淮奇葩3(3 / 3)

美人肝爆製時火候很考究,火候不足軟而不酥,火候過頭皮而不嫩。馬定鬆做此菜最為拿手,他投料準確講究,火候控製得當。馬定鬆17歲進店學徒,在馬祥興菜館幹了半個世紀以上。

“鳳尾蝦“是馬祥興菜館首創。該菜選用鮮活大河蝦,以大青蝦為最。

有一次,小學徒在擠蝦仁時,沒有擠幹淨,留了尾部半截殼沒擠下來,放油鍋裏一走,結果殼紅肉白,十分好看。

廚師見後靈機一動,幹脆將青蝦全部去頭殼、身殼,留尾殼,去紅筋,上漿,配以青豆、冬菇丁、筍丁、蔥白,然後用鴨油爆炒。

上桌後,隻見其肉白尾紅,如豔麗的鳳凰尾巴,令人賞心悅目,遂將此菜取名為“鳳尾蝦”,成為“四大名肴”之一。

馬祥興菜館的鬆鼠魚多是用桂魚為原料,剞花刀成鬆鼠身,用魚的下顎倒置做頭,形象逼真,色澤金黃。魚豎伏盤中,很像俯首緩行的鬆鼠。

魚炸成後速端上桌,澆上鹵汁,“吱吱”有聲,猶如鬆鼠歡鳴,色、味、香、形、聲俱全,它巨口細鱗,骨疏少刺,皮厚肉緊,營養豐富,味美異常,是春令的時菜。

也正由於此,晉代人曾說清燉鱖魚是“黃頷腥”,唐人說其肉是“白龍腥”,把它比成天上的龍肉,可見其鮮美之程度。

馬祥興菜館的鬆鼠魚是這樣產生的,有一位來店的客人提出要吃“活菜”,廚師馬定鬆即選750克左右的鱖魚,以“猛虎下山”刀法,從魚頭腮邊下刀。將龍骨和肚皮刺骨都去掉,魚肉改刀成斜方塊,刀刀切到皮,但魚皮一點也不破。

切好後,以少量的蔥油、鹽水拌茨,將粉液裹住魚身,放在八成火的油鍋裏炸,見黃即起鍋,外脆裏嫩,外形像一隻鬆鼠。再把鍋燒熱,將醋、糖勾成汁,上桌一澆,隻聽魚“吱吱”作響,頗像鬆鼠鳴叫,活脫脫一條小鬆鼠上桌。

“四大名肴”之一的“鬆鼠鱖魚”就此誕生了。

蛋燒賣並不是真正的燒賣小吃,是廚師金宏義針對食客的喜好,用蛋皮裹以蝦仁,做成燒賣狀,用氣鍋蒸熟後,再澆上用雞汁、菱粉、鴨油調成的鹵汁。

一籠色澤豔麗,小巧玲瓏的“蛋燒賣”就此出籠了。蛋燒賣有臥式、立式兩種形狀。

馬祥興菜館除四大名菜馳名外,其拿手的菜還有鴨肴,除了各種鴨製菜肴外,最出名的要數燴鴨掌了。

家禽爪蹠本係下腳料,不登大雅之堂,但一經馬祥興菜館名廚妙手炮製,便成了美味佳品。馬祥興菜館的燴鴨掌,先用水煮八成熟,再剔骨去筋,保持原形燒製成。

鴨舌具有清熱的顯著效果,南京人喜用它燉湯給幼兒或病人吃。據說慈禧太後特愛吃鴨舌,每月都要吃幾次。乾隆時江南鴨舌名菜已有不少,如芙蓉鴨舌、翡翠鴨舌、醉鴨舌等,馬祥興菜館幾乎有繼承。

在馬祥興菜館創辦人馬思發的兒子馬盛祥繼掌父親的飯攤後,他將飯攤遷至雨花台右邊的回民集居地“回回營”,正式職名“馬祥興”。“祥”字是取之馬盛祥的名字,“興”字即為興旺之意。

當時民間對馬祥興一類的“荒飯攤”有這樣一段順口溜:“要吃飯裏麵坐,小毛驢拴對過,大米飯香又白,牛肉燒蘿卜,要吃吃,牛肉炒小炒。”

概括了當時馬祥興菜館的營業方式。馬祥興菜館開始隻經營素菜及“牛八樣”。

馬祥興菜館地處明代報恩寺塔的對麵,中華門外又素為水陸碼頭交集之處,客商來回頻繁,馬盛祥就請人寫了一副“百壺美酒人三醉,一塔秋燈迎六朝”的對聯,掛在一軸古塔舊畫的兩旁。

店堂布置得古雅風趣,似明代老店,馬祥興菜館的名聲越做越響。

[旁注]

鳳 鳳凰的簡稱,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常用來象征祥瑞。它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鳳常被作為封建王朝最高貴女性的代表,與帝王的象征龍相配。

中醫 我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進而確定醫治方法。

剞 烹飪的一種技法,又稱“剞花刀”。剞刀是采用幾種切和片的技法,將原料表麵劃上深而不透的橫豎各種刀紋。經過烹調後,可使原料卷曲成各種形狀。剞使原料易熟,並保持菜肴的鮮、嫩、脆,使調味品汁液易於掛在原料周圍。

龍 我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9種動物合而為一而又“九不像”的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過去,龍是一種民族圖騰,後來演化為帝王的象征。

燒賣 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燒賣曆史悠久,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

[閱讀鏈接]

大約在1850年,清道光年間,河南一名叫馬思發的農民來到南京,為圖生計,他在秦淮中華門外的花神廟擺了個飯攤子,經營價廉的低檔菜菜食,維持生活。

來他飯攤子吃飯的對象除了進城賣柴的農民外,還有駐紮在花神廟一帶的士兵,飯攤子無需招牌,由於馬思發是回民,南京人慣稱回民為“回回”,大家也就稱之為“馬回回飯攤”,這就是馬祥興菜館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