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紅胎黑彩陶皿與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屬於一種文化類型,而長頸瓶陶片又與甘肅出土的同類同期文物相同。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龍王山區寺兒堡鎮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證明本地屬於“紅山文化”,是古代南下遼西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體。
這些確鑿的文化遺址都證明東北古人類為了開拓東北古老的活動空間,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領域。
【旁注】
呼瑪十八站 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地點,位於黑龍江省呼瑪十八站附近的呼瑪河左岸第二階地上。它是我國最北的一處舊石器地點。
北京猿人 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大約 7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龍骨山。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075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米至1.57米;女性約1.44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安圖人 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發現於吉林省安圖明月鎮附近的一個洞穴中。從殘存堆積和伴出的動物化石判斷,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
紅山文化 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遊流域活動的部落創造的農業文化。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代表的文化狀態是獨具特征的彩陶與之字形紋陶器共存、而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閱讀鏈接】
1950年,在吉林省榆樹秀水大於周家油坊屯前的大溝及其周圍自然屯中,經常發現不知名的古生物化石散落於地表。
當地群眾傳說,這裏是龍的故鄉,是龍集居和活動的地方。這塊地方範圍比較廣,縱貫榆樹全境,從北至南,從東至西,到處都能見到古生物化石,被當時人們傳說為“龍骨”。
這裏“龍骨”究竟是什麼呢?經過鑒定認為,“龍骨”為古生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均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從地質時代推斷,屬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全新世。從大量古生物化石中,發現兩塊古人類頭骨碎片,這是對研究我國東北古人類和吉林古人類生息、繁衍的重大發現。
肅慎向周朝進獻楛矢石砮
自有文字開始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了古代典籍。我國最早的史書典籍《尚書·禹貢》把遠古我國劃分為九州,其中冀州就涵蓋後來遼寧西部的廣大地區,青州則把後來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了轄境之內。
相傳九州為大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把九州分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就是遼寧北鎮以西地區,後來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就是後來遼寧北鎮以東地區,後來簡稱遼東。遼西、遼東之分,大抵以遼河為界。
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地》、儒家經典《周禮·職方》以及我國古代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呂氏春秋·有始覽》等古籍,對東北地區都作了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反映了當時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人們的地理概念。
由此可見,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後來遼寧分別概括在了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了。
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早在部落首領舜統治時期,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就是肅慎,肅慎族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
東北肅慎族是唯一與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中華民族發祥地諸民族並存的少數民族,也就是說,東北長白山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據史料記載,在長白山下、鬆花江下遊、烏蘇裏江和黑龍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居住的肅慎民族,也叫息慎和稷慎,就是後來滿族的祖先,他們早在3000年前就和中原王朝存有貢納關係。
在周朝時,肅慎繼續向朝廷進貢。當時的大聖人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就是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
據我國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奇書《山海經·大荒北經》的記載: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不鹹就是後來的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得到了確證。肅慎在舜、禹時代,就與中原有了緊密聯係。在商、周時代,肅慎族分布在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
在西周開國皇帝周武王姬發執政時,肅慎向周王朝獻上了“楛矢石砮”。楛矢石砮後來成了關東文化的象征,作為地方特產,楛矢石砮到底以什麼材料製成的呢?一直以來為關東文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