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根據出土的楛矢石砮看出,石砮的製作材料有三種說法:
一為鬆脂化石說。認為是鬆脂入水千年所化,色青紺,紋理如木,堅過鐵石;二為木化石說。認為是江邊的榆樹、鬆樹墮入江中,被浪所激蕩,經過多少年後成為了化石,取以為箭鏃,榆化為正,鬆次之;三為黑龍江口石說。認為黑龍江口出石砮,名水花石,堅利如鐵。
另外,在出土的許多石箭頭中,發現有許多是由燧石、瑪瑙、碧玉一類的石材製成,明亮而堅硬。
至於楛矢材料,也有二說:一說為鬆花江特產的“石棒”。它是一種高約一米的明條灌木,生長於山水相接的岸邊,根梢直徑相近,與箭杆大小相同,堅如石材;二為楊柳科柳屬灌木杞柳,這是從外觀、構造、髓心等特征對比得出的結論。
在周康王姬釗執政時,肅慎又一次朝貢,周王室公開申明:肅慎屬於我們北方領土。以後,肅慎與中原關係更加密切,而每次朝貢均以楛矢石砮為首貢。
楛矢石砮作為東北原始時期東北文化的象征物,得到後來朝代的承認。
清乾隆皇帝在《斐蘭》一詩寫道:
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做箭雉翎翍。
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
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唯覺慣童兒。
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除了楛矢石砮,肅慎還進貢了一種名為麈的動物。麈是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
在吉林﹑黑龍江等地區出土發現了肅慎製造的典型器物“石砮”以及鼎﹑鬲等器物。這個考古發現說明並確認,鼎﹑鬲等器物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在東北地區出現了,同時也表明了肅慎人與中原地區很早就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有著一定程度的交往和聯係。
【旁注】
《尚書》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大禹 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他因治水有方,疏導了黃河,被後人尊稱為“大禹”。他通過禪讓製得到了帝位,傳說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是子承父位,是我國奴隸製的創始人。
舜 我國遠古時期的著名人物,是中華五帝之一。名重華,姚姓。舜為四方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
《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史記》與《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與《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璧”。
《山海經》 先秦時期一部重要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全書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
周康王 就是姬釗,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於鎬京,葬於畢原。姬釗與其父姬誦的執政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被譽為“成康之治”。
進貢 我國古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也是我國古代帝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附屬、附庸國之間的一種貿易形式,各政權或民族帶來本地區的土產方物進獻給皇帝,謀求政治上的依托與援助,並獲得物質利益。
【閱讀鏈接】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群隼鳥飛到陳國宮廷上空。忽然,一隻受傷隼鳥掉在宮廷院落裏,傷口掛著楛矢。
當時陳國國君陳慧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正好魯國司寇孔丘周遊列國,這時正好來到陳國。陳慧公知道孔丘博覽群書,便派人請教。
孔丘了解情況後說:“這群隼鳥從遠方飛來,身上楛矢是肅慎人造的。過去周武王滅殷,北方肅慎進貢了楛矢石砮。周武王派人在楛矢上刻了‘肅慎氏之貢矢’幾個字,便賜給分封陳國女婿,你們可以到倉庫裏去找。”
陳慧公依言派人去倉庫裏尋找,果然找到了肅慎製造的楛矢石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