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關東拾英1(2 / 3)

赫哲族在不同製品上刺繡、接拚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繡、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魚皮畫是赫哲族特有的藝術品。魚皮有一種自然的美,具有天然的魚鱗花紋,多種多樣,凹凸不平,又渾然天成。

構成的畫麵色彩斑斕,意境深沉幽遠,富有詩意和哲理,其風格古樸、粗獷,而且有立體感和動感,是任何其他美術材料不可取代的,也非是人工模擬能夠完成獲得。

魚皮畫圖案在保持民族風格的基礎之上,吸收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魚皮畫種類豐富多彩、造型各異。從內容上多是表現赫哲族人傳統的日常生活畫麵,也有一部分是表現赫哲族人的宗教信仰。

製作魚皮畫,首先必須對魚皮進行加工處理,要經過剝製,晾幹去鱗、晾曬魚皮、捶熟、漂色等許多細致環節。

魚皮畫分為粘貼和鏤刻兩種。粘貼畫製作相對來說較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後選好底襯,再選適當的魚皮進行剪製。

這一步驟特別重要,首先要確定要粘貼的部位,來選則魚皮的顏色,剪完之後,就可往底紙進行粘貼了,一幅魚皮畫也就完成了。一般說來適於粘生活方麵的事物,還有動物、人物等。

魚皮鏤刻先要選好魚皮,一般都是選擇比較大的魚皮,在魚皮的反麵進行勾畫,也可直接剪製。此種方法不適於剪刻過於複雜的圖形,因魚皮質地較硬,厚所以每次也隻能出一兩幅畫。

【旁注】

三江平原 又稱三江低地,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裏江和鬆花江,3條大江浩浩蕩蕩,彙流、衝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

《皇清職貢圖》 清代乾隆年間編繪的大型民族圖誌,由畫像和圖說兩部分組成,生動地描繪了清朝盛世時期藩屬國、海外交往諸國以及國內各少數民族人物的樣貌、服飾、生活等狀況。

【閱讀鏈接】

黑龍江流域是我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曆史上的赫哲人以漁獵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魚皮縫製的。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頭魚、鱘魚、大馬哈魚等魚皮製成。

不僅衣飾原料用魚皮,赫哲人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作成。魚皮線通常用胖頭魚皮做。

赫哲人製作魚皮線是先把胖頭魚的鱗刮掉,塗上具有油性的狗魚肝以保持柔軟濕潤,然後疊好壓平,再用刀切成細絲,縫衣線就製成了。

製作魚皮衣飾,是先將適宜做衣服的草根、大馬哈、懷頭等魚皮剝下曬幹,將其捶軟後,按照魚皮花紋拚縫成一大張,再按需要者身材大小剪裁縫製即可。

醫巫閭山和海倫剪紙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今又稱閭山,地處今遼寧省錦州境內,醫巫閭山曆史悠久,由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積澱而成。

《周禮·職方》稱: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

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12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時封閭山為五嶽五鎮之一。

醫巫閭山曆史上是遊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流傳於遊牧民族、山林民族的崇拜自然神和崇拜祖先神的薩滿文化,是醫巫閭山文化的根基。

以動植物圖騰和女始祖神“嬤嬤人”為主要內容的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正是發源於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薩滿文化。

醫巫閭山人的祖先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生活環境中,不時地向與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有血緣關係的祖先神祈禱,祈禱的神像則是隨身攜帶的神偶。這種神偶是用樹皮、獸皮剪刻的,或是用木頭雕刻的。當醫巫閭山人定居下來後,這種神偶的造型就被用剪紙藝術傳承保護下來。

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融合了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和農業社會習俗,記載了北方民族曾有過的萬物有靈、與自然界相依共存的生命狀態和文化狀態,還表現了近代中原農耕文化與醫巫閭山山林文化的融合。

記錄農業生產中勞動技藝的作品記載了人類取於自然、還於自然的農產品製作手藝和由這些手藝創造的簡樸、自然的生活狀態。

同時,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滿還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征,因此,醫巫閭山剪紙具有極其珍貴的人類文化學、民族學、民俗性和宗教學的史料價值。

醫巫閭山很多民間剪紙繼承了遊牧民族的薩滿文化內容和神偶的造像藝術。這些作品形式凝重、洗練、古樸、粗獷,祭祀符號明確、固定,手法寫意、寫形、寫神、寫心,是經過幾千年的刪繁就簡,沉積下來的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

與醫巫閭山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態一樣,醫巫閭山的剪紙也形成了鮮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藝術形式。

在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中有很多記述薩滿跳神場景的作品,它們傳遞了滿族人對薩滿精神世界的理解。薩滿是山林民族薩滿教的神職巫師。這類作品多展現的是一個詭異、癲狂而又充滿了與大自然血肉親緣情感的薩滿世界。

此外,醫巫閭山滿族剪紙作品還記錄了醫巫閭山各族人民、各個曆史時期的民俗風情。其中有對民族領袖努爾哈赤英雄業績的描述;有對滿族及北方民族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祭祀、娛樂等日常生活的記敘。

這些或溫馨,或火爆,或壯麗,或淒美的畫麵,傾注著滿族人赤誠的民族情感,傳遞著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戀,以及對過去艱難生活的回憶。

醫巫閭山剪紙的造型多簡潔,紋樣古樸。它不用繁瑣、細密的剪法,不求精致、準確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宏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醫巫閭山地區反映物質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剪紙作品,大多以風俗畫的布局、大寫意的手法、神偶雕刻常用的陰刻工藝,作品氣勢恢弘、意蘊深厚。既有薩滿文化肅穆簡潔的神秘色彩,又有農耕文化靈動、飽滿的生活情趣。

不僅在內容上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在藝術形式上也是多民族藝術特色的完美結合。

醫巫閭山剪紙在滿族人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如窗花、掛箋、喜花、通天樹、生命樹、靈幡,是節慶、婚禮、祭祀等活動中烘托氛圍不可缺少的“裝飾物”,同時,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服裝、鞋帽的裝飾刺繡圖樣。

醫巫閭山的民間剪紙,以其特有的詩意與靈性,傳承和見證著極為昌盛的古代文明。它是閭山人智慧勞動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數百年來,這種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在醫巫閭山地區的北寧、淩海、阜新、義縣等地流傳,世代相承。在許多城鄉地區,眾多婦女參與剪紙活動,產生出許多技藝高超、成果豐富的藝人,形成祖輩相傳的傳承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