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菜肴經過多年的民族融合,已經形成了以民族、地域、烹調技法、飲食習俗為特點的吉林風味菜點,深受關東地區人們的喜愛。
在烹調技法上,吉菜受魯菜影響較大,同時又融入了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的飲食特色。吉菜烹飪精巧細致,擅長溜、爆、燒、烤、扒、燉、醬、拔絲,精烹山珍野味,講究火候,擅長勺工,並且注意複合技法和吸收其他菜係烹飪技法。
黑龍江菜係又稱“龍江菜”,以烹製山蔬,野味、肉禽和淡水魚蝦技藝見長,講究口味的香醇、鮮嫩、爽潤、鹹淡相宜,以珍、鮮、清、補和綠色天然食品著稱,是我國烹飪藝苑中的另一枝奇葩。
黑龍江菜由哈爾濱、牡丹江、伊春、黑河等地風味菜組成。代表菜有紅燒大馬哈魚、烤狗肉、叉燒野豬肉、燴鹿尾、飛龍湯等。
龍江菜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它也蘊含了多個民族的文化,是任何其他飲食文化都不可取代的。
曆史上龍江菜與南方菜係最大的不同是主要以大醬為主要調味品,女真人最喜歡食用大醬,臣下做得好的大醬要送給皇帝品嚐,否則會被視為不敬的罪狀。
1226年,金國第九位皇帝金哀宗在蒙古軍的強大攻勢下,被迫逃到了現在的河南商丘。
3月,元帥蒲察官奴作亂,殺參政知事石盞女魯歡之前說:“汝自車駕到府,上供不給,好醬亦不與,汝罪何辭?”
最後命令軍士到石盞女魯歡的家,檢查出20缸大醬,然後把他殺掉。
曆史上有人因為沒有進貢大醬被殺,也可以看做是奇聞,從中可以看出大醬在女真飲食繁衍過來後在關東菜中的重要性。
單從菜係上說,關東菜係是遊牧民族飲食文化的延續。遼寧、吉林、黑龍江的飲食脫胎於同一個母體,是不可強行割裂的。這個母體就是黑土地上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生活特征賦予飲食獨特的文化,使其得以千百年流傳。
關東地區曆史上典型的烹飪器具是六耳鐵鍋。鐵鍋有6個耳朵,是遊牧民族獨特的標誌。
農耕生活有固定的場所,有固定的灶台,鍋可以放在台上。而遊牧生活,到了棲息地,支上幾枝枯木,吊上六耳鐵鍋,開始把遊獵的收獲物拾掇幹淨,再放進各種野菜,煮出一鍋濃濃的清香。
遊牧的生活特點不可以讓人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炒幾個菜,隻能把想吃的東西全放在一起燉。六耳鍋就是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的產物。它便於隨時懸掛在樹枝上。這種鐵鍋式的熬燉是關東大燉菜的根源,也是現代火鍋的由來,所以直至如今,正宗的龍江菜沒有炒菜。
朝鮮族是關東地區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冷麵和打糕是朝鮮族獨具風味的食品,也是人們最喜愛的食物。冷麵有著悠久的曆史,每年農曆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人習慣吃冷麵。冷麵也叫長壽麵,取其纖細綿長,寓意多福多壽。
除此之外,凡遇喜慶節日,或新婚嫁娶,或客來賓至,這也是主人招待客人的食品。冷麵的佐料和原料很是講究,原料多是蕎麥麵、小麥麵,也有用玉米麵、高粱麵或白薯粉製作的。
佐料種類多樣,有牛肉、豬肉、雞肉、蛋絲、芝麻、蘋果等,並以香油拌製,這種冷麵吃起來酸甜香辣,清涼爽口,別有風味。
米糕的種類很多,有打糕、切糕、片糕等,其中以打糕為主。打糕是朝鮮族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招待賓客的主要食物之一。做打糕時,先將糯米蒸熟,放在木槽或石臼裏,用木槌或石錘打爛成糕團,再放上一些小紅豆做的豆沙麵,蘸上白糖或蜂蜜,吃起來酥軟香甜,風味很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