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車店”、“唱秧歌會”、“唱茶社”、“唱屯場”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場。每年秋後休閑的時候,都有唱屯場。通常按順序表演。
一是打通,指秧歌鑼鼓的頭鼓、二鼓、三鼓來招引觀眾。
二是三場舞,醜角上場喊“要想賣,頭朝外,船家打漿劃過來”,以此引旦角上場,兩人共舞三場舞。
三是喊詩頭,三場舞後,旦角下場,醜角“起霸”接“喊詩頭”。詩頭類似戲曲的自報家門或定場詩,多數詩頭與正劇無關,隻是為了靜場。
五是說口,旦角上場,與醜角“說口”。說口可分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員見景生情,逢場作戲,現編現說的口語;定口是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念白,包括交代情節,人物對話;套口多為與劇情無關聯的民間故事及笑話。
六是唱小帽,這是正文前唱的民間小調。
七是唱正文,演員用唱、說、做、舞等各種手段來演示劇情。
嗩呐、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玉子有4塊竹板,一手打二。
二人轉的唱腔非常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連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300多支,比較常見的有50多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很多,計有300多個,藝人有四梁四柱之說。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鋼鑒》、《清律》、《潯陽樓》和《鐵冠圖》。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廂》、《蘭橋》、《陰魂陣》和《李翠蓮盤道》。這也是二人轉藝人的拿手曲目。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主要來源於戲曲、小說、評書鼓詞和民間傳說故事以及社會新聞等,大都是關東百姓喜聞樂見的古代英雄好漢、男女愛情和忠孝節義類故事。
此外,還有《雙鎖山》、《華容道》等。後來又有大批的新創作曲目,如《豐收橋》、《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人們歡迎。
隨著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展中曾經形成東路、西路、南路、北路4個流派。其中東路以吉林省吉林市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省黑山縣為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南路以遼寧省營口為中心,表演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省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
故此曆史上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
後來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表演的側重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確。
【旁注】
廟會 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
手玉子 又名禦子、玉子板、玉子,是一種在演唱北京的民間小曲時所使用的民間樂器,使用竹板製作。一般在演出相聲或二人轉時,由演員雙手持有4塊手玉子,一手打兩塊。
說口 我國某些曲藝節目演員上場後的一段說白或韻白。說口是關東地區二人轉形成地方色彩和獨特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二人轉說口根據其功用、內容和形式,一般可分為套口、零口、專口、雜口等。
醜角 我國戲劇的一種程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的角色,可分為文醜和武醜。文醜以做工為主。武醜以武打為主。
旦角 傳統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等類別。青衣多表現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花旦多表現年輕活潑的丫鬟。刀馬旦表現女將或女元帥。武旦表現有武功的女子。老旦表現老年女性。
板胡 我國民樂中的弓弦樂器,又稱梆胡、秦胡、胡胡、呼胡。琴筒由木料或椰子殼製成,板胡品質繁多,其發音清脆而響亮,適用於表現熱情奔放的曲子。可以獨奏,也可以伴奏。
【閱讀連接】
“武咳咳”是東北二人轉演唱故事內容的核心唱腔。藝人稱它為“寶調”。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上樂句的落音為“徵”音,下樂句落在“商”音。
它的音樂旋律完全來自東北方言中的字調和語氣。旋律線條隨著語言音韻時高時低,時曲時直,千變萬化。“武咳咳”板式變化多樣,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等。大段“武咳咳”常有一個“起腔”或叫“領腔”,結尾有一個“落腔”。
“武咳咳”有極大的可塑性和可溶性,不僅能包容大量的故事內容,又能夠領唱各種不同的故事情節和表現不同的人物及場景,具有強烈的敘事功能。
“文咳咳”又叫《上北樓》、《小陰天》,曲調優美、流暢、婉轉動聽,善於抒情敘事。
“文咳咳”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個樂句分為兩個分句,分句的獨立性很強,使旋律形成”商、宮、羽、徵“的落音趨勢,但它仍為上下兩個樂句。“文咳咳”的板式分為中板、慢板、快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