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很早以前,有一個媳婦,丈夫常年在外,她自己帶著孩子下地幹活。她把孩子放在一個筐裏,然後把筐掛在地邊的一棵樹上,接著開始幹活。
一天,她正在幹活,聽到地邊樹那兒有動靜,她一看,一條大蛇盤在樹上,伸著長長的脖子,吐著紅紅的芯子,直往筐裏撲。
她急忙撲了上去,用棍子把蛇打跑了。媳婦決心不再帶孩子到地裏去了。
她想出了個主意,把裝孩子的筐掛在屋裏的房梁上,讓婆婆坐在家裏悠著,這樣既安全還省力,孩子也舒服。別人也效仿這麼做,久而久之,關東地區就流傳開了“悠筐”。後來,“悠筐”發展成了“悠車子”。
達斡爾族人狩獵捕魚
達斡爾族是生活在黑龍江、嫩江流域的我國少數民族之一。“達斡爾”是達斡爾族固有的自稱。“達斡爾”一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
達斡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和古代契丹族、奚族等民族有著緊密的血緣關係。
傳說,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達斡爾族最先居住的黑龍江地區修邊堡,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人的祖先。
17世紀前,達斡爾族已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漁獵業是他們傳統的最古老、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之一。
弓箭和紮槍是達斡爾族獵手狩獵生產最主要的工具。這些工具原始、簡陋,命中率不高。
為了保證人身安全、提高狩獵生產的效率,達斡爾人便逐漸摸索,形成了眾人集體圍獵,即“打圍”的狩獵生產方式。這種方式多以氏族為單位,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阿圍達”,即圍獵的首領,統一指揮進行。
具體方法就是參加圍獵的眾人按圓形分布,把預定的獵場包圍後,慢慢搜索前進,逐漸縮小包圍圈,最後將被圍困的貂、麅子、鹿、野豬等動物射殺。
冬季是達斡爾族打獵的最佳時期,此期間打獵主要目的之一是辦過年的貨物。主要獵取麅子、野兔、貂及灰鼠、香鼠、艾虎、元鼠等珍貴細毛獸類,其肉供年節食用,皮毛出售,以辦年貨。
具體狩獵方法:下套子。捕獵前,用鐵絲做好套子,捕獵物時,將套子一排一排地下好,形成陣地狀,放在兔子、麅子出沒的地方偽裝好等兔子、麅子等獵物出來時踩上套子,即可套中。
達斡爾族人下夾子主要是獵取黃鼠狼、元鼠以及貂等小動物。他們將夾子埋在黃鼠狼、貂等洞口,獵物一出來,就會被夾住。達斡爾族獵人在長期狩獵中,創造了一套捕貂又不傷皮毛的方法。
達斡爾族獵人還喜歡用鷹獵狩獵,鷹獵狩獵多在雪後的清晨進行。獵人腳跨駿馬,左臂托舉獵鷹,尋遊於雪野山林之中。
發現野雞、野兔等小型禽鳥動物後,便令獵鷹迅速出擊,準確而有效。
鷹獵的收獲量雖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種生產勞動,又是一項饒有風趣的體育娛樂活動,因而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擁有一隻聰明伶俐、敏捷強悍的獵鷹也成為獵人的驕傲與自豪。
富拉爾基區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下麵的一個地區。區域總麵積約375平方千米。“富拉爾基”是達斡爾語“呼蘭額日格”的轉音,意思為“紅色的江岸”。
關於富拉爾基別稱“紅岸”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這裏曾是野狼、麅子、獾豬出沒的地方,傳說中的一天,一位達斡爾族青年打獵了一天到達這裏,他很渴而這裏卻沒有水源,這個達斡爾族青年奄奄一息。此時一位身著紅衣的仙境女子從空中經過,看見這種情形,頓生憐憫。
於是伴著一陣清風,仙女飄然下凡,她將一條手上的銀鏈係在興安嶺的伊勒庫裏山腳,於是一條大江滔滔而下,清甜的江水救活了青年。
達斡爾族青年與紅衣少女彼此相見一見鍾情。成婚那天,仙女將一枚紅寶石鑲嵌在他們相見的大江之岸,十裏江岸,紅光映照。他們的子孫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以漁獵為生並賦予這裏一個美妙的名字——富拉爾基。
《朔方備乘》記載,1649年前後,達斡爾族人在這裏建立據點,並以打魚為生。從此,富拉爾基區成為達斡爾族人的一個聚集區。
達斡爾族曆來傍江河而居,漁業是他們傳統的生產方式。在達斡爾族居住地的江河流域,盛產幾十種魚,達斡爾人熟悉魚的生活習性。
在漁業方麵,達斡爾族對冬季冰上捕魚情有獨鍾。每當嚴冬來臨,在冰封的江麵上進行“步日闊”,即冬季冰上扠魚。溜冰扠魚,即在剛結冰不久的冰層上進行,捕魚者邊溜邊將看到的大魚迅速用魚叉扠出冰層。
還有鑿冰扠魚,方法是:在江水冰凍後,在魚群出沒的深水處鑿開一個大小適當的冰眼,然後在其上蓋個小窩棚,遮住陽光或月光。
晚上到小窩棚裏麵扠魚時,點燃火炬或油燈之類,當大魚見光遊入鑿開的冰眼時,便迅速用扠對準魚頭,這樣魚扠下去才能扠中魚身中部,將魚扠出。河裏有鯉魚、狗魚、敖花魚、胖頭魚、鱘魚、大鯰魚等,有時能插到20多千克重的大魚。
此外,達斡爾人還用漁網在冰下捕魚。拉網捕魚是冰上捕魚中場麵最大也最為壯觀的冬捕方式。
要將上百米長的大魚網下到水裏,第一道工序是鑿開厚達一米有餘的堅冰,並且要每隔三五米就得鑿一個冰眼,其難度可想而知。
一排排的冰眼鑿好後,把一根一頭拴著長繩的木杆從第一個冰眼送入水中,再用一端帶有彎鉤的杆子,將漂浮在水中的帶繩子的杆子向另一個冰眼串動。
繩的另一端連著網端,這樣大網就會在冰下水中張開。展開的大網過一段時間就會裹上魚,然後再把裹上魚的大網拉上來。裹上魚的大網很重,拉網的人沒有10幾個或幾十個是拉不動的。
這種捕魚活動是一個熱鬧的集體場麵,加上出網時那活蹦亂跳的金黃、碧青、墨晶各色大小魚兒拍冰聲、捕魚人的歡笑聲,在冰麵映襯下呈現出一幅北方特有的迷人畫麵。
一次較大的集體鑿冰圍網捕魚活動,從清晨雞叫前就開始鑿冰眼,一直至半夜才收完網。有時從黃昏開始起網,要到第二天天亮才能收完。
【旁注】
奚族 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本名庫莫奚族,為東部鮮卑宇文部的一支。在北魏時期,奚族人的居地範圍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老哈河流域。後被契丹征服。
麅子 關東地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又稱矮鹿、野羊,屬偶蹄目鹿科,草食動物,身草黃色,尾根下有白毛,雄麅有角,雌無角。經濟價值比較高。
【閱讀鏈接】
達斡爾族居住的地區漁獵資源極為豐饒。達斡爾人的狩獵,具有一定的季節性。
春夏之際的兩三個月,主要是打鹿,目的是獲取鹿茸等珍貴藥材。秋天主要是打麅子,解決肉食和皮張等生活用品。冬天主要打紫貂、鬆鼠等細毛獸,所獲皮張大多用於出售。冬末春初,獵取鹿胎。
達斡爾族捕魚工具種類齊全,數量較多。有魚囤以及運人、載物的船隻等。
僅就網具而言,既有適應大規模漁業生產而使用的拉網,也有適合於個人單獨捕魚時用的掛網、旋網和袖網,基本上可以滿足達斡爾人在不同季節,按不同規模從事漁業生產的需要。達斡爾人的捕魚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網捕、叉魚、鉤魚和擋亮子等,其中最擅長的是鑿冰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