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源流——端午起源2(2 / 3)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詩表達了人民對屈原的同情與崇敬,抒發了作者對昏君和奸臣的痛恨。

[旁注]

三閭大夫 戰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閑差事。是一種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務的官職。屈原被貶後任此職。

黃棘之盟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太子蕩繼位,有人建議武王殺張儀。張儀聞訊,邀他的老鄉魏章一道逃回魏國。公元前305年,秦、楚兩國互為婚姻,秦迎婦於楚,楚迎婦於秦,結為昆弟之國。次年,懷王與昭襄王在楚國黃棘會晤,簽訂“黃棘之盟”。

楚辭 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成為我國漢族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天問》 屈原的代表作,收錄於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中,全詩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該作品全文自始至終,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對天、對地、對自然、對社會、對曆史、對人生提出173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汨羅江 屈原投江的地方,發源於江西修水黃龍山梨樹堝,於龍門流入湖南平江境內。向西流經平江城區,自汨羅市轉向西北流至磊石鄉,於汨羅江口彙入洞庭湖。

農曆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

[閱讀鏈接]

傳說有天晚上,一位老人在夢裏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食物,您吃到沒有?”

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可是到了第二年的端午節,尖角的粽子還是被魚蝦鱉蟹給吃掉了。於是屈原再一次給老人托夢,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也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一種來曆。

紀念千古孝女曹娥娘娘

到了東漢時期,端午節的起源又加入了紀念孝女曹娥的說法。

傳說在很久以前,浙江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叫曹家堡的小漁村。村裏有個姓曹的漁夫,名為曹盱。他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魚。他還是一位巫者,善於“撫節安歌,婆娑樂神”。

這位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生得美如天仙,聰明伶俐,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

有一年的春夏之交,連綿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江上濁浪滾滾,卷起一個個巨大的漩渦,洪水淹沒了灘塗。漁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漲了大水魚蝦多,但洪水洶湧危險大。

按著當地的習俗,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在舜江上舉行迎祭神儀式。曹盱望著混濁的江水,一定要參加這個重要的儀式。

曹娥望著滿天風雲,勸爹不要去。

她爹說:“我善於安歌樂神,這個儀式每年都參加,隻要小心就無事。”

曹娥見爹要去,就央求爹,她要同去,好歹也有個照應。她爹說,女兒不識水性,去了會給他添麻煩的,就不要去了。

曹盱去不多時,站在舉行儀式的船頭,忽然一個巨浪將船掀翻,很多人被翻進滔滔江水中。曹盱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卷進漩渦不見了。

曹娥在家不放心,時時盼、刻刻望,隻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陽過了西,還不見爹爹回家來。

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見江水茫茫,掀起層層惡浪,卻不見爹爹。曹娥心裏不安,她沿江向上遊走三裏,轉身又朝下遊走六裏,還沒見到爹。

太陽快落山頭了,曹娥急得拚命叫:“爹爹,爹爹啊……”

喊聲招來了幾個她爹的夥伴,他們個個衣衫濕淋淋的,大家見了曹娥都歎氣,告訴曹娥說,他們一起突然被洪濤推進漩渦,你爹讓水衝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爹爹”,拔腳朝下遊追去。

年僅14歲的曹娥痛失慈父,於是她晝夜不停地哭喊著沿江尋找。到7天時,曹娥脫下衣裳投入江中,對天禱祝說:“若父屍尚在,讓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讓衣服浮起。”

這句話剛說完,眼看衣服就沉沒了。曹娥隨即縱身投到江裏,尋找父親去了。

5日後,也就是五月初五這一天,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負著父親的屍體浮出了水麵。眾鄉親驚異,哀其孝女,就紛紛出資買棺木,將她屍葬於江東。孝女曹娥的墳墓,一直矗立在浙江的紹興。

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她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又在曹娥跳水救父的江邊,給她塑了雕像,尊她為“孝女娘娘”,後來人們把曹娥尋父出水的地方就叫做曹娥村。

到了151年,為紀念曹娥的孝行,再將曹娥改葬在江的西岸道路旁,此事迅速傳揚開去,轟動了朝野。

這時,有個原在皇帝身邊當郎中的官,派到上虞當縣令,名叫度尚。他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對曹娥投江救父的事跡非常感動,於是就上報朝廷,將其封為了孝女。

相傳曹娥江曆史悠久,最早叫舜江,是虞舜避丹朱之亂來上虞,率百官治江害而得名。這是一條名震東南亞的大江。漢桓帝為紀念曹娥的孝行,就將舜江改名為曹娥江。

人們懷念孝女曹娥,為弘揚她的孝道,在浙江省上虞市曹娥江畔建起一座曹娥廟。相傳,曹娥江不管怎樣水急潮猛,還是江水奔騰咆哮,一到曹娥廟前麵,立即變得無聲無息,仿佛愧對孝女,悄悄遁去,過了曹娥廟門口,才敢再發出響聲,真叫人歎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