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嚭還和逢共同謀劃,在君王麵前再三再四誹謗伍子胥。君王開始也不聽信讒言,於是就派伍子胥出使齊國,聽說伍子胥把兒子委托給鮑氏,君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
伍子胥出使齊回國後,吳王就派人賜給他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於是吳王夫差重用太宰嚭執掌國政。
過了3年,勾踐召見範蠡說:“吳王已殺死了伍子胥,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吳了嗎?”範蠡回答說:“不行。”
到第二年春天,吳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合諸侯,吳國的精銳部隊全部跟隨吳王赴會了,唯獨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吳都。
勾踐問範蠡是否可以進攻吳國。範蠡說:“可以了”。於是派出熟悉水戰的士兵2000人,訓練有素的士兵40000人,受過良好教育的地位較高的近衛軍6000人,各類管理技術軍官1000人,攻打吳國。吳軍大敗,越軍還殺死了吳國的太子。
吳國使者趕快向吳王告急,吳王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就堅守秘密。吳王已經在黃池與諸侯訂立盟約,就派人帶上厚禮請求與越國求和。
越王估計自己也不能滅亡吳國,就與吳國講和了。過了4年以後,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中死亡。越國大軍所向披靡,吳國軍隊不堪一擊,這時候,越王勾踐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氣壯山河,一洗前恥。
正如後人的楹聯寫道: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吳王自殺身亡,自盡時他遮住自己的麵孔說:“我沒臉麵見到伍子胥啊!”
越王安葬了吳王,殺死了太宰伯嚭。
越王勾踐能夠“嚐糞問疾,臥薪嚐膽”20年,忍受常人所不能忍耐的恥辱,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苦難,他創下了人類君王史上的奇跡!他苦心勵誌,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
勾踐臥薪嚐膽的典故被稱為我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誌挑戰逆境的精神或許更有重要的人生意義!
勾踐的這種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是值得學習的。在浙江一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天,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舉行龍舟競渡,這也是端午節來源的一種傳說。
端午節的起源還有起源於三代夏至節說,持這一看法的人們提出3個主要理由:
一是在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中,並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是在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是在《歲時風物華紀麗》中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是夏至。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被人們認為是最早提到的端午節。
[旁注]
錄尚書事 古代官名。初置時稱“領尚書事”。漢昭帝初立,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曾錄尚書事。魏、晉後,掌大權之大臣每帶錄尚書事名號。南朝宋孝武帝時曾停設,孝武帝死後複置,錄尚書事通常以他官兼領,南齊始有單拜錄尚書事者。北朝亦有此官,北齊稱錄尚書,位尚書令上,隋廢。
蒼術 為菊科蒼術屬的植物。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於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濕痹痛,風寒感冒,夜盲。
闔閭 華夏族,又作闔廬,姬姓,吳氏,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春秋時吳國第二十四任君主,活動於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同時也是春秋史上武功最強盛的霸主。公元前496年,闔閭攻越,戰於欈李,越軍采取偷襲戰術,闔閭中箭,傷腳大拇指,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
範蠡 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幫助勾踐興越國,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遨遊於72峰之間。期間3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太宰 古代官職,“宰”作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責任是總管王家事務。西周時開始設置太宰,也叫大塚宰,或大宰,即塚宰的首領。太宰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
文種 也作文仲,春秋末期楚之郢人,後定居越國。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範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
伯嚭 春秋晚期人,原為晉國公族,姬姓。史載伯嚭的先祖公孫伯糾為晉國郤氏的旁支,後“三郤”權傾朝野。公孫伯糾之子伯宗公忠體國,不滿本家勢力太大,被三郤誣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國大夫。後伯嚭逃難仕於吳,得到吳王寵信,屢有升遷,直至宰輔。
鄭旦 我國春秋末年的越國美人,與西施同時齊名,同被越王勾踐選為獻吳國美人中的一員,用以迷惑吳王夫差。在越教授以禮儀,習以歌舞。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有“浣紗雙姝”之稱。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禦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
進諫 對君主、尊長或朋友進言規勸,同樣指下級對上級臣子對君主年幼者對長者進行的勸告建議的方式。進諫需要置生死於度外的勇氣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
諸侯 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兩等。周製,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閱讀鏈接]
關於端午節還有另一種傳說,相傳端午節起源於湖北沔陽縣和沙湖一帶。據說沔陽縣有4位豪傑,自稱吉雀子,專門劫富濟貧,後被官兵圍困四五十天,因糧草斷絕,投湖而死。
為了紀念他們,每年的端午,人們就頂著4人的木刻頭像遊走,沔陽一帶仍然還會舉行 “吉雀子”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