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紀念盤古的日子,取名“三月三”又名“幹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幹巴帶回家裏。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婦女們則在這天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等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年複一年,一直傳了下來。
過去“三月三”,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一天,以祭奠盤古,即婦女們休息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卻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縱林裏對歌、玩耍、談情說愛。
壯族在三月三會趕歌圩,人們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據侗族傳說,古時侗族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隻好逃荒到貴州鎮遠報京一帶。
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的三月三,節期為5天。每逢農曆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夥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籃蔥蒜,在泉邊用水洗淨。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手中的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
這個時候,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裏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夥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
這時,小夥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讚歎聲,小夥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
討不到籃子的小夥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這天,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三月三也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
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發現年年春播之後都有許多地蠶將幼苗咬死。經過反複觀察,他認為地蠶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馬”。為避免幼苗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遠近的布依人家。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用炒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和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裏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貴州羅甸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著色,以三月十三為“楓葉節”。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遊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片嫩楓葉插在頭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
貴州望漠縣布依族傳說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驅寒。此日有用狗肉請客的習俗。
貴州安龍縣部分布依族傳說三月三是“山神”的生日。人們為避免山神放出蝗蟲傷害莊稼,確保農業豐收,舊有掃寨祭山神的習俗。
“三月三”這天,人們到村寨山神壇前擺設雄雞、刀頭等供品,還要殺一隻狗,將血灑在紙旗、紙馬和寨子進出要道口的石頭上,然後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員攜帶淋有狗血的紙旗,紙馬到各家各戶掃除妖魔鬼怪。
各家大門口要設置一張長凳,凳上擺一隻裝滿清水的水碗和一隻裝有瓦礫石粒的碗。
“老魔公”在大門口咒念“魔經”,打幾個“農陽卦”,再將瓦礫石粒向這家房屋內亂撒,將水碗的水四處亂潑,掀翻大門前的長凳,扣起水碗,意為掃除了魔鬼。
最後,給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紙旗、掛上紙馬,另赴他家去掃。村寨住戶都輪掃完畢,“老魔公”回到神壇,將收掃的妖魔鬼怪集中鎮壓於神靈之前,然後全寨男人於神壇處就地會餐,稱為“陪神吃飯”。
貴州安龍縣的德臥鎮布依族稱“三月三”為“趕毛杉樹”,又叫“毛杉樹歌節”,為期三天,聚會者達數萬之眾。雲南羅平八達河一帶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是男女青年唱歌對調的節日。
這天,男女老少來到河邊聽青年們唱山歌,觀看孩子們比賽劃竹排,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做花糯米飯分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裝上雞蛋和各類食品,供玩耍和參加比賽活動的青少年吃。
雲南羅平縣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三天中,舉行盛大的遊山、對歌和交友活動。
方圓幾十裏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參加和觀賞這一傳統的賽歌對調活動。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合中大顯身手,憑著即興作詩吟唱的天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時間。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愛情關係。
佘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