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唐代佘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佘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佘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這天,家家戶戶要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佘民善對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佘族民間競技。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曆,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海南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輕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穀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
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洞裏,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
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醃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裏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醃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裏,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也是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有些地區也會在三月初八或者是三月十八,因地而異。這天,人們在寺廟裏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做戲,異常熱鬧。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旁注]
瑤族 我國一支古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區。曆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瑤族人的長壽、美容與醫術均有極高造詣水準,已是世界公認的事實。
拋繡球 用彩繡做成的繡球,是我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姑娘拋出的繡球,代表著姑娘的心。拋繡球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
侗族 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幹越。隋唐五代宋朝時期的“僚”、元明清時期的“峒人”,後來又有許多漢族人來到他們的居住地,與當地人混合而成,統稱為侗族。
布依族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布依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曆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我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山神 古人將山嶽神化而加以崇拜。從山神的稱謂上看山神崇拜極為複雜,各種鬼怪精靈皆依附於山。最終,各種鬼怪精靈的名稱及差異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變成了每一地區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山歌 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內地、山鄉、漁村及少數民族地區。流傳極廣,蘊藏極豐富。山歌是我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凡是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
佘族 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廣東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為古代閩越族遺民的後代,在古代時被遷入處州,即浙江麗水,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鼻簫 黎族富有特色的邊棱氣鳴樂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邊棱音氣鳴樂器,簫用鼻吹故稱。吹孔設於管端節隔中央,流行海南島黎族,黎族語也稱“雖勞”、“屯卡”、“拉裏各丹”。曆史久遠,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國海南島民間流傳。
土家族 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湘、鄂、黔、渝毗連的武陵山區。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本地客”。
[閱讀鏈接]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易經》、《史記》、《山海經》等記載,軒轅黃帝故裏在河南鄭州下轄的新鄭地區。
春秋時代的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製,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下來。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突出了中華民族尋根拜祖的主題,象征炎黃子孫血脈相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