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曬紅綠——天貺節1(1 / 3)

曝曬紅綠——天貺節1

天貺節是指農曆六月初六。天貺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淮安民間舊時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

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取佛經回國,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幹,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或六月二十六過節,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六月六節日的來曆和眾多習俗

那是在唐代的時候,高僧玄奘曆經千險,從西天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玄奘於六月初六這天將經文取出曬幹,後來,六月初六這天就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吉利的日子。

起初,皇宮內會在這天為皇帝曬龍袍,後來這個習慣又從宮中傳向民間,於是,普天之下的百姓便在這天在自家的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到了宋代,皇帝宋真宗趙恒是一個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聲稱上天賜給他一部天書,並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於是就下令將六月六定為“天貺節”,並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起了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貺節”已失去了原來的含義,而曬紅綠的風俗尚存。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族將天貺節稱為“六月六”,同時,這天也有“洗曬節”、“洗象日”、“晾經節”、“蟲王節”、“回娘家節”、“半年節”等稱呼和活動。

俗話說熱在三伏,夏至節過後,恰逢小暑和大暑的節氣,氣溫升高,有時氣溫可以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讓人和動物感到非常的不適。漢代的劉熙說道:

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進入伏天,以農曆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打個泡子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曬,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就有很多民俗,如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穀秀等。

農曆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正值雨季,氣候潮濕,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至民間,從城鎮至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

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淨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元明清時期,農曆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了顯示威嚴,就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

1200多年前,忽必烈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

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

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等機構,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

清代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到了30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北京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留有“象來街”、”象房胡同”的美名。

明清時期,每到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

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

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

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

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

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占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

觀象時,大象的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讚歎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好不熱鬧。

如果恰逢六月六這天是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曬,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禦製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曬,所以,這一天也有“晾經節”之稱。

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

那時,北京的白雲觀藏經樓裏,藏有道教經書5000多卷,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七,白雲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裏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曬。

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湧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

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

而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會在這天曬衣服和被褥。民諺有雲:

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

六月六,家家曬紅綠。

其中的“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方叫“曬衣節”或“曬伏”。

同其他的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藥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舍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藥製作成的暑湯。

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製大醬。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等。吃素食之俗有清淡之意。

“六月六,看穀秀”,農曆的六月已經是異常炎熱了,莊稼長勢正旺,已是吐須秀麥穗之時,農家要觀察長勢,以卜豐歉。六月六農民還稱為“蟲王節”,要在農田、庭院裏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護,五穀豐登。

六月六,老北京還有郊遊和賞荷的民俗。為了防熱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廟宇有樹蔭之名勝地及長河、禦河兩岸、東便門外二閘等地野遊。

舊時的二閘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閘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時百姓觀景旅遊的勝地。當時通惠河兩側垂柳成行、水波蕩漾,運糧船和各種遊船穿梭往來。

在二閘的閘口處,還有一個飛濺的瀑布,岸邊還有樓台亭閣、私人花園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

清代《北京竹枝詞》這樣描繪:

乘舟二閘欲幽探,食小魚湯味亦甘。

最是往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

六月正值荷花盛開,人們也常到什刹海邊嚐蓮品藕。兩岸柳垂成蔭,水中荷花爭豔,在此乘涼消閑吃冰食,別有韻味。

六月六在我國的晉南地區被稱為“回娘家節”。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嶽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