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曬紅綠——天貺節1(2 / 3)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

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嶽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

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

她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裏等狐偃來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

在拜壽筵上,狐偃堆著女婿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麵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

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而狐偃也會在每年的六月六請回閨女和女婿,團聚一番。

這件事情傳到民間之後,百姓紛紛效仿,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並相沿成俗。

一些地方,六月六這天,出嫁的老少姑娘要回娘家歇夏。當地有俗語說“六月六,請姑姑”,所以人們也將六月六這天稱為“姑姑節”,與這個傳說也有一定的聯係。

此時,小孩也要跟隨母親去姥姥家,歸來時,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為避邪求福的標記。

河南婦女回娘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4個坑,每個坑中都放餃子,作為掃墓供品。另外,甘肅榆中在農曆六月六廟會上,求育婦女要跪在太白泉邊,從水中撈石,用紅布包好,祈求得子。

江蘇的不少地方,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摻和糖油製成的炒麵,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看來,這炒麵與這“糕屑”應該是一個意思。

[旁注]

玄奘 (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我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曆經艱難抵達天竺,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夏至 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7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開始,至7月7日結束。

鼓樂 指以吹、打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的概稱。常用樂器包括嗩呐、笙、笛、琴、鍾、鑼、鼓、鑔等民族打擊樂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戲等與鼓結合的各類文藝形式。

胡同 也叫“裏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裏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胡同分為死胡同和活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估衣 估指揣測,大致地推算:估計。估價。估一估。衣指人穿在身上用以蔽體的東西。估衣是指市場出售的舊衣服或原料較次、加工較粗的新衣服。

節氣 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我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我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我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正統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

宰相 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狐偃 (約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29年),春秋時晉國國卿。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其父狐突,為大戎狐氏。與晉同祖,是晉支族入主諸戎部落者。

餃子 是深受我國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餃子也是北方的年節食品,在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南方地區也普遍有餃子這一食品。

[閱讀鏈接]

在陝北地區有“六月六,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的習俗。

六月上旬正是麥收羊肥之時,緊張的收獲季節剛剛結束,農閑之時,人們為了歡慶豐收,就會接女兒回娘家,闔家團聚,一起享受這個難得的天倫之樂,成為莊稼人在一年當中的一件快事。

另外還有“六月初六,家家曬衣服”、“六月六,狗洗浴”等說法。農曆六月氣溫最高,人畜都易得病,因此民間又乘此節日提倡人畜清潔衛生。

曆史悠久預祝豐收的禾苗節

“禾苗節”,這天正好是在農曆的六月初六,各地過“六月六”節的民諺很多,如:

六月初六曬衣物,不怕蟲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鴨子。六月六,吃雞吃肉。六月六,狗洗浴……

湖南桂東人亦叫“六月六”。但桂東把六月六作為 “禾苗節”這種別有特色的民俗卻鮮為人知。

在《中華長江文化大係》中曾有記載:

每個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我國各民族曆史悠久,當然更不會例外。作為一個農業國的農業民族,長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對稻穀十分崇拜,形成了與稻穀相關的節日,如禾苗節……

在《桂東縣誌》中有相關的記載:每年的六月初六這天,湖南桂東縣東洛鄉就會有人自發組成一支“禾苗節”民俗隊伍,當天這小村子裏一個大場坪裏鑼鼓喧天,嗩呐嘹亮,十幾人舞起稻草龍,上下翻騰,或回首擺尾,或左旋右轉。

稻草龍後麵跟著一條長長的隊伍,6人左手提一小袋豐熟米,右手提著一艘一尺大小的稻草船,6人左手提著一隻仔鴨,右手提著一些祭祀品。朝著農家走去。

“禾苗節”民俗隊中的稻草龍每到一戶農家,這家就會放鞭炮迎接,稻草龍進屋去向神龕點三下頭,6隻仔鴨也要向神龕點幾下頭。隊伍裏有人給屋主送上一包豐熟米,預祝這戶人家好收成。

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後,從大門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包害蟲來,如青蟲、白葉蟲、打屁蟲等,,放在遊船仔。意即包裏的害蟲是蟲王,把蟲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蟲隨著全消失了。

然後,稻草龍在悠揚的嗩呐聲和節奏明朗的鑼鼓聲歡快起舞。不論鄉鄰們住山側還是住山腰,“禾苗節”民俗隊都得全部走齊村子裏所有的人家。

稻草龍離開農家。農家會在山坑壟段,田間地頭,庭院裏焚香祭祀,祈求五穀豐登。有的也會殺一隻鴨子取血噴於方幅草紙上,製成小旗插在田頭地角,備酒燭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確保豐收,俗稱“祭田神”。

“禾苗節”民俗隊伍一行,在每家每戶走遍之後,大家登上離村子不遠的佛道並存的寺院道觀回龍仙。在那裏向菩薩和太上老君畫像虔誠焚香燃燭,呈祭果、殺仔鴨等,行大禮祭祀。畢後,把遊船仔裏的害蟲集中起來在一塊平地上火焚掉。願青苗茁壯並獲得豐年。

《宋史》中有記載:

帝以蝗災,令刺舉監司不才者,疇若同台監考察上之。

又言道: